伞是一种提供阴凉环境或遮蔽雨、雪的工具。雨伞的英文Umbrella来自拉丁文的Umbra,是遮阳、阴影处的意思。 在英国,由于多雨,一个妇女往往备有六七种不同颜色的雨伞,有的甚至多达十几种。 英国妇女喜欢把伞当成装饰品,与服饰的颜色相协调,因此英国是人均拥有伞最多的国家,也被称为“雨伞之国”。 不过,英国的第一把伞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1747年, 有一个叫纳斯·韩威的英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带了一把伞回英国,介绍给英国人使用。后来,伞成为传统的英国生活方式的象征, 成为伦敦商人和官员必备之物,英国人的象征———约翰牛就手中拿着伞。在文学作品、电影中伞也是不可缺少之物。 英国于1969年建立伞博物馆。
说到伞的发明,与木工匠开山鼻祖鲁班有关。 据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 鲁班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 亭子虽好,总不便多设,而且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夏季雷阵雨,说来就来,亭子还是难以抵挡突如其来的雨。由此,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 鲁班听了妻子的话,茅塞顿开。 这位本领高强、无所不能的中国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 于是世界上第一把伞就这样问世了。伞的出现,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被称作“能移动的房屋”。鲁班出生于公元前507年,由此推测,伞在中国的发明已有数千年历史。
伞的用途,不仅仅是用来遮阳、挡雨雪,而且其他用途诸多。 在18世纪的英国, 伞一度是女性的专用品, 表示女人对爱情的态度。把伞竖起表示对爱情坚贞不渝;左手拿着撑开的伞,表示“我现在没有空闲时间”;把伞慢慢晃动,表示没有信心或不信任;把伞靠在右肩,表示不想再见到你。
在中国古代,伞是帝王将相、 达官贵人权势的象征,这在《晋书·舆服志》中有明确记载。 伞的用料、色彩、尺寸就像头上的乌纱, 身上的朝服一样,也是区分官职大小,身份尊卑的一种标志。如汉代规定:食粟二千石以上的九卿、三公用黑伞,三品以上的官员用青伞。 而宋代则天子用红黄二色,庶僚一律用青色等。
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 伞也曾经是庄严和帝王的标志。 泰国国王外行,金色罗伞张立于后。缅甸君主的尊号是巨伞之王。 日本天皇每次出游,总有一持伞者恭敬陪同。
在东南亚一些国家, 人们每当为亲人扫墓后, 都要一把随身带的伞插在坟墓上。他们认为,伞能给已逝的亲人挡风遮雨。当然,这只是一种祭奠的方式。

中国人发明的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