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梦婷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中资企业海外工程合作增多, 跨境交易法律问题频出。 因海外工程复杂多变, 政策变动、合同违约等多重法律风险交织,部分中企境外投资遇阻。近日,徐汇区司法局协同派出所、涉外律师,调解了一桩涉外纠纷。
2015年, 中资背景某建工集团在东南亚某国注册的A公司,与某电建公司东南亚某国子公司B签工业园基建工程合同, 总价数千万元,A公司履约完工,B公司却因当地政策调整,尾款未结清。 今年春节前,A公司负责人讨薪无果与B公司人员起肢体冲突,被警方处罚,矛盾激化。
这桩纠纷背后, 一是合同条款对政策风险覆盖不全,企业重商业条款、轻涉外责任约定,面临境外法律执行弱、政策变动等风险; 二是跨境争议解决合意缺失, 工程在国外, 签约方为当地注册法人,约定适用当地法律,仲裁、国内法院审理均困难; 三是跨境诉讼程序与执行艰难,当地起诉耗时长、成本高,A公司缺司法资源难获救济。
针对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区司法局牵头构建“司法所统筹协调、派出所稳控疏导、涉外律师专业支持”协同体系,平衡各方利益,实现解纷与维稳双赢。
司法所算“经济账”,对比境外诉讼、仲裁与国内调解成本, 引导债权人多元寻救济;组织“法律专家+行业精英”精准调解,兼顾效率公平。派出所充当警务前哨,快速处置涉企纠纷,降低对企业经营影响。
据悉, 徐汇区从调解协议履行到类案风险防范沉淀经验, 搭建跨国企业高效解纷“高速通道”;并通过打造“西岸数字谷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区”,培育复合型法律人才为商事调解护航。

“徐汇模式”破解 数千万元跨境工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