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殷志军 李瑾琳 陆翔
在田林街道田林路41-45号,第二食品商店旁,有一家新开的一家包子铺———弄堂飽包,营业时间是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
弄堂飽包的门面颇具特色,青砖墙,黑木窗框,有一种“老”上海的特色。但品牌及其创始人其实很年轻。创始人之一的彭芳志此前一直都在做净素品牌,于2022年创立弄堂飽包, 如今在上海已经有了三家分店,田林店是徐汇区的首店。 店名“弄堂飽包”有着“在弄堂吃包子吃到饱”的意思,涵义丰富。
包子铺只有60平方米,沿街的一面墙全是玻璃橱窗,明厨明档,看了就让人放心。门口,不少居民都是一次打包个两三盒带走,甚至还有老年居民拄着拐杖、坐着轮椅来买包子。 彭芳志说,高峰期,顾客有时要等1个小时。当被问到为啥等这么久也要买包子,一名正在等候的顾客说,“等也没办法,妈妈非要吃这里的素馅包子。 ”
要问弄堂飽包的包子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大厨陈广得说,新鲜、现制,坚决不做预制菜,只用最好的原料,做最好的包子。
要做到新鲜现制,弄堂飽包的员工每天凌晨四点上班。走进操作间,十余名员工正在有条不紊地和面、 醒面、 调制馅料、擀皮、包包子、蒸包子。店里最受欢迎的招牌是净素菜包,馅料是用新鲜蔬菜、油面筋、香菇和豆腐干这几样,拌上香油和菜籽油制成。陈广得把一张包子皮摊在手掌中, 放上满满一大勺素馅,用两根手指拉住面皮的一角,一边转动包子皮,一边轻轻提拉,捏出包子的褶子,转眼间,一个面皮雪白、 圆润饱满的包子就出现了, 顶端的褶皱如同菊花丝一般,丝丝分明,精美得犹如艺术品。
刚出笼的包子热气腾腾,面皮柔和暄软,轻轻咬一口,露出里面翠绿的青菜, 金黄的油面筋,黑色的香菇粒。 喷香的味道随着热气蒸腾而出,口感鲜咸中带着一丝清甜, 蔬菜清润爽口,香菇、豆干香味浓郁,面筋则带来独特的Q弹口感。
当然, 弄堂飽包的鲜肉大包也同样深受顾客欢迎。 彭芳志说, 他家的肉馅只选用有品牌的猪肉, 而且只用前腿夹心肉,三分肥七分瘦。店里都是把新鲜猪肉买回来以后, 自己制作肉馅,确保比例适当,原料干净。一口下去,满满的肉香,一个字,“鲜”。
除了素菜包和肉包这两大招牌产品, 店里还有红豆沙包、开洋萝卜丝包、黑洋酥包、烧麦和古法马拉糕,都是上海人从小吃惯的味道。这样小小的一间铺面,每天要销售七八千个包子。
陈广得曾在有百年历史的净素餐厅春风松月楼担任点心师傅。他和彭芳志不约而同地保留着对“新鲜现做”这份传统的坚持。 彭芳志说,包子是不是新鲜,顾客一吃就吃得出来。 他希望将“弄堂飽包”这个品牌做成老百姓欢迎的上海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