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艺飞
为期十一天的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之春”艺术展示周“乐舞春潮” 系列演出活动近日在观众的掌声中落下帷幕。这场春日艺术盛宴, 以11场特色演出串联起校园的每个角落, 近千名师生用琴弦、歌喉与舞步,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书写了一部青春版的艺术年鉴。
艺术周的开篇之作“金蛇狂舞” 音乐会便彰显了学生艺术团体的专业水准。 玉兰筝团以《黄河》的多声部织体模拟惊涛裂岸之势, 上海师范大学民族管弦乐团用《金蛇狂舞》的炽热旋律点燃全场, 这种专业传承在后续演出中持续深化———玉兰筝团获奖作品的专场呈现、 合唱专场的师生传承联袂演绎、 舞蹈剧场中学生融入自身感悟的宋词新绎, 无不体现着“舞台即课堂”的艺术理念。
“云想花想”民乐协奏曲专场上, 那些在全国赛事中摘金夺银的学子们轮流登场。 青年教师刘扬更是将他的全新力作———笛子协奏曲《故乡的歌》带上了舞台。 学生们在协奏中展现的默契, 正是民乐薪火相传的最好注脚, 也让观众看见艺术教育生生不息的力量。
展示周内,一场打破常规舞台形式的“诗语江南”丝竹诗乐演出,成为本届艺术周最具创新性的文化实验。师生们将《春满江南》《声声慢》等七首原创曲目的演出场地,从音乐厅搬到了“上序书声”“学思泉渊”“行知弦歌”等校园景观中。古筝的泛音与泉水的叮咚应和,笛声穿过垂柳与书香交织,观众追随着乐声在校园中移步换景,体验着“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立体美学。 本场演出由该院的本、研学生联袂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中小学生共同演绎。这一场“大中小一体化”的浸润式美育实践,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更开创了“行走的美育课”新模式。
艺术周的时间轴上,清晰勾勒出一条从致敬到创新的脉络。 以纪念冼星海、聂耳为始的红色音乐会, 用《黄河》《毕业歌》 等作品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而收官之作“词舞墨笺”舞蹈剧场,则让学生以舞蹈重构《青玉案》《水调歌头》等宋词名篇。 一位观众不由感慨:“看他们用身体语言诠释‘蓦然回首’的意境,比文字更直击心灵。 ”
十一天里,从音乐厅到露天校园,从管乐团的《普罗旺斯之风》到钢琴教师的《古镇黄昏》, 无数校内外观众共同见证了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当在校学子们站上舞台,一台台表演,也是一颗颗正在发芽的艺术种子, 在这个春天,这些种子已随着玉兰花香,飘向更远的未来。
从乐器到舞蹈,11 天 11 场
上师大“上海之春”艺术展示周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