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健身苑
记者 杨宜修
曾经的徐汇区金牛花苑,和众多老旧小区一样,面临着环境杂乱、设施陈旧等诸多问题。 通过片区化提升、 全要素修缮、规模化加梯的“三合一”创新改造模式,金牛花苑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于日前获评住建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一跃成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的标杆。
让我们走进金牛花苑,探寻城市更新背后一段段以“人”为核心的温暖叙事。
片区化整街坊提升 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
“以前小区停车难是个大问题,子女回来看我,经常绕好几圈都找不到车位,偶尔停路边还会挡到别人的路。 一到夏天,绿化带里的蚊虫也特别多。 ”张大爷回忆起过去,感慨万千。
如今,小区新增的193个规范停车位让停车变得轻松便捷,绿化重新规划后,步道、路灯和长椅一应俱全,晚上散步也安全又舒心。
距离金牛花苑步行仅需 5分钟的石龙党群服务中心,如今成了张大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周的书法课、养生讲座,节日的剪纸、插花体验,还有阅览室和法律咨询窗口,都让张大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怀。
改造后的老菜场同样让居民们眼前一亮。以前地面潮湿脏乱,摊位布局混乱,如今换成了防滑瓷砖,水产区有了单独的排水系统,过道拓宽,价牌清晰,还能扫码支付。“现在买菜方便多了,环境也好,工作人员还会帮我们这些不太会用手机的老年人操作,真的很贴心。”张大爷对新菜场赞不绝口。
在片区化改造过程中,不仅环境和设施得到了提升,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邻里之间的互动增多,社区氛围更加和睦,真正实现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目标。
全要素精品化修缮 细节之处见人文关怀
“以前楼道里墙皮开裂,推婴儿车上下楼特别不方便,下雨天还容易滑倒。现在换成了防滑地砖,台阶边角加装了防滑贴,安全多了。 ”年轻妈妈李女士推着婴儿车在小区里散步,她对楼道的改造特别满意。
除了楼道,小区的公共区域也进行了精心设计。 宠物便便箱的增设, 让遛弯变得更加轻松, 再也不用担心“踩到地雷”。儿童活动区的橡胶地面和活泼色调, 让孩子们有了更安全、更有趣的玩耍空间。单元门口的无障碍坡道, 更是方便了轮椅和推车的进出, 解决了居民的实际困难。
施工期间,提前张贴施工进度公示表,还特别避开了孩子午睡时间作业,物业的精细化服务让居民们感受到了温暖。
为了维护好更新成果,小区物业增加了保洁、 安保人员,将楼道保洁由“扫地”升级为“拖地”,还成立了“满意物业”志愿者服务队,为困难群体和孤寡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全覆盖规模化加 梯让出行不再是难题
家住五楼的王爷爷,曾经因为腿脚不好, 上下楼成了“爬山”。“以前买袋米都要等儿子周末来送, 去医院复查更是折腾,得提前一天请居委会和志愿者帮忙搀扶。 ”
自从楼栋加装了电梯,王爷爷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他能够下楼晒太阳,和邻居聊天,甚至自己推着小车去买菜。 上个月,孙女学校办亲子活动,王爷爷自己坐电梯下楼陪孙女参加。
加装电梯并非一帆风顺,不同楼层的居民意见不一。一楼住户担心采光和噪声,三楼租客觉得分摊费用不划算。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社区里成立了加梯“三人小组”, 挨家挨户上门解释政策,组织居民到已加梯的楼栋参观。 经过三次协调会,最终确定了阶梯式补贴方案。
电梯交付后,物业专门建立了“电梯管家群”,维保公司定期检修,每次都在群里发检查报告和视频。
党建引领共建共治 凝聚社区改造合力
依托党建引领片区治理机制,金牛花苑所处的漕河泾街道进一步整合工作资源和力量,推动片区党建联建平台常态长效运转,生动践行了党建引领“片区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依托居委会、物业、业委会“三驾马车”党建平台,社区成立临时党支部,由党员带头化解矛盾。
同时,区建管委、区房管局与街道紧密合作, 成立项目组,开展便民服务咨询活动。为推进加装电梯工作, 成立临时党支部,鼓励党员群众组建“加梯三人组”,还吸引了一大批“80后”“90后”参与。
金牛花苑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不仅是28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的重生记, 更是城市更新中“以人为本”的生动注脚。当每个细节都流淌着人文关怀,当每寸空间都回应着居民需求,老旧小区便能真正焕发新生,成为安放幸福的温暖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