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晋晖
9月26日,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三部门对外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称,2024年各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居民医保参保缴费补助力度, 同时居民个人缴费增幅适当降低, 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分别较上年增加30元和2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670元和400元。这是自2016年以来个人缴费新增标准首次低于财政补助标准。
居民医保筹资涉及近10亿人的“钱包”。 第一财经记者从参与政策制定的人士处了解到, 城乡居民医保年度文件的核心是确定下一年的筹资标准, 今年通知充分考虑了医疗费用上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群众收入增速放缓等因素, 在财政补助与去年持平的同时降低了个人缴费增幅, 尽最大可能回应参保人少涨一点的期盼。
城乡居民医保费为何要年年涨?
国家医保局在政策解读中称,在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医疗消费水平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合理提高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标准是巩固提升待遇水平和确保制度平稳运行的客观需要。
第一财经在采访中了解到, 居民医保费用每年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 二是居民医保待遇提高较快。 这两方面造成近年来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支出压力不断加大, 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居民医保基金当期收不抵支。 在这种情况下,“少涨”或是“停涨”将进一步加剧基金的收支缺口。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之初确立了“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基金管理原则, 即根据基金的收入情况来安排支出。 多位基层医保部门的人士向第一财经表示, 居民医保待遇提高较快也是近年来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支出大幅增加的重要原因, 有些待遇甚至已经超出了“保基本”的范围,与居民医保的筹资水平不相符。
国家医保局的数据显示, 医保筹资标准上涨的背后, 是医保服务水平的提高。20年来,居民医保的保障范围显著拓展, 可报销的药品从新农合初期的300余种提升到了现在的3088种, 其中包括多种靶向药和罕见病药品。目前,我国居民医保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维持在70%左右。
如何减少缴费“痛感”
在全民医保的时代, 没有医保等于将自己和家庭置于重大风险之下,一旦生大病, 高额的医疗费用可能会压垮一个家庭。第一财经在江苏,安徽等地调研时了解到, 在集中征缴期参保的参保率达到了90%以上, 有些地区为95%, 这说明大部分参保人对医疗保险的必要性是认可的。
居民医保费和居民养老费是继农业税之后,需要农民直接用“真金白银”支付的两种税费。 居民医保费的缴费“痛感”又大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居民医保是全生命年龄段都需要缴费,从新生儿到高龄老人,每一个参保人都需要进行年度缴费。参加居民医保是“患病时有保障,无病时利他人”,因而不愿意参保。 减少缴费“痛感”的重要举措之一是进一步增加参保人的获得感。
具体的措施有: 继续巩固住院保障水平, 政策范围内基金支付比例稳定在70%左右; 居民医保叠加大病保险的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达到当地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 将参保居民在门诊发生的符合规定的产前检查相关医疗费用纳入门诊保障等。
另一个减少缴费“痛感”的举措是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范围扩大到近亲属。 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可用于支付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等近亲属参加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