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事、视频达人石老师发了一条最新作品:十几位当年工厂技校同学相约游玩郊野公园。 一如既往地点赞后仍意犹未尽:当时工厂环境较为闭合,年龄相当的经历几乎相同。 所以尽管不在同学之列,对各人情况仍略知二三;且与其中一些还很有些交情。 故在我来看就是年逾花甲老同事分别几十载后的一次春天聚会,虽然“人生南北多歧路”许久不见了,但共同走过那一段则是很难抹去的共同记忆。
几十年前,说起“在国营工厂上班”,口气多少可以“拽拽滴”; 其实也意味着环境艰苦“生活”繁重且单调。 那时年轻气盛的我们满是初生牛犊的急躁不安,学不来厂里中老年职工的淡定从容,总想办法弄点“幺蛾子”的洋相,在无谓事情上消耗剩余的精力。 譬如几乎都有个带着江湖气味的诨号“阿二”“老车”“金刚”并引以为豪;经常纠缠于某人说话态度“嘎老嘎”、生活做得“太浆糊”或怀疑你胡说八道“瞎撬边”,或得意洋洋地四处嚷嚷“认得人、路道粗”是啥事都摆得平的“一帖老膏药”;再则就是自以为得计地“暗搓搓” 谋点私利;所以磕磕碰碰就不可避免。那时的生活空间远不如当下的宽松,不晓得只想“撸顺毛、听好话”不想出丑,只能活成一只井底之蛙, 更不明白只有经历“丢人现眼”才会成熟得更快并有可能收获喝彩。 如今回想起来,很多事似乎就发生在昨天,笑声、戏谑乃至争吵尤在耳边。
当然要感谢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企业体制改革, 让人得以抽身而出寻找更适合的空间;而无须“死磕”终生。 以往“脚碰脚” 的人生轨迹便划出了一个个不同弧度的曲线; 更在分别几十年后能以久经历练的眼光从容打量过往的岁月。 于是发现以往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兄弟哥们,如今也是“边界”分明;亦懂得了迁就、知道了理解、 学会了顾及亦少了很多顾虑,也更珍惜当下;对随记忆泛起的一些不愉快往事则一笑而过, 宽容地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差异, 对有些情况“拎得清”地默默“不响”远胜于贸贸然的关切。
一分钟的视频, 几乎转瞬就结束;看到众人围桌举杯,聚会就要结束但回味许久。

始终关注的“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