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钦灵
小满时节,田间麦浪翻滚,麦穗日渐饱满而未熟。 这一景象, 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小满”之名,既描绘了初夏万物蓬勃生长的状态, 又蕴含着农人们对丰收的热切期盼。欧阳修的“麦穗初齐稚子娇” 就生动地描绘了这份期待, 将稚嫩的麦穗比作孩子,透露出丰收的喜悦。
小满有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 三候麦秋至。 也因小满三候, 此时节又被农人称作“麦秋”。 汉代蔡邕曾解释说:“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 ” 清代孙希旦也说:“凡物生于春,长于夏,成于秋。 而麦独成于夏,故言麦秋,以于麦为秋也。”换言之,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农耕规律, 夏天是麦子收获的季节,这就相当于它的“秋天”。
然而, 收获并非易事。 农谚有云:“小满不满,麦有一险。 ”此险便是干热风的侵袭。 它悄无声息地夺走土地和植物茎秆中的水分, 导致农作物枯萎死亡。 因此, 农人们丝毫不敢松懈, 忙着营造防护林,及时为农作物浇水, 以确保丰收。 此外, 干热风还威胁着其他植物,如靡草, 这种草在干热风和强光照射下无奈枯死, 这便是小满二候中的“靡草死”。
与此同时, 古人也常常陷入青黄不接的困境———去年的存粮已所剩无几, 新一季的农作物却还未到收割的时候。 小满一候“苦菜秀”中的苦菜便成了古人的救星。 这种野菜历史悠久, 可追溯到周朝时期。 在《诗经·采苓》中,有关于采苦菜的记载:“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那时,苦菜就已经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了。到了红军长征时期, 苦菜更是被当作重要口粮, 甚至被称为红军菜、长征菜。有一首歌谣唱道:“苦菜苦, 花儿黄, 又当野菜又当粮,红军吃了上战场,英勇杀敌打胜仗。 ”这么看来,苦菜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在艰难岁月中的坚韧与不屈,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如今,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资充裕的时代, 很难再体会到那种青黄不接的困境。但谈及小满三候,依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遇困境时,应满怀期待地寻找出路;在收获时, 则应保持小满心态, 既要有所得,也要留有余地。

话小满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