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殷志军 陆翔 徐喆衎 李瑾琳
因肌张力高和尿酸积聚,一岁起便开始无法自控地咬伤自己,从嘴唇到手指,直至下嘴唇消失、指甲脱落,为了防止进一步的“自残”,在婴儿期就被迫拔掉了牙齿……这个令人痛心的病例,正是罕见遗传代谢病———自毁容貌综合征(LNS)的典型写照。
2月29日是第十七个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罕见、点亮生命之光,弱有所扶、践行人民至上”。 为了汇集更多医疗资源和社会关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办了2024国际罕见病日特别活动暨“瀚蓝行动中山护航”启动仪式,宣布未来将通过“五大路径”为罕见病诊治赋能,为罕见病患者护航。
罕见病是一类发病率很低、多数具有遗传性的疾病,也被称为“孤儿病”。 由于确诊难、药品研发成本高,罕见病患者群体长期陷于四处求医、 无药可治、有药用不起的困境。 据统计,全球罕见病种类已近7000种, 其中72%为遗传性疾病。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也有着庞大的罕见病患者群体,每年新出生的罕见病患儿达20万人。
作为中山医院在罕见病领域的全新探索,“瀚蓝行动”将在五个方面集中“发力”,形成罕见之窗、罕见之声、罕见之智、罕见病档案、罕见病智库“五大路径”。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复旦中山罕见病诊疗中心主任钱菊英介绍,中山医院将在官方平台设置罕见病服务专项通道和科普专栏,定期举办国际罕见病论坛、线上交流活动,制定罕见病诊疗方法及标准。 此外,通过梳理经典病例案例集建立罕见病档案和罕见病知识库及数据库,并通过AI赋能辅助诊断决策系统,打造中山罕见病智库。
会上,中山医院的专家们围绕“罕见病诊治新视角和新思路”详细解读了最新罕见病国内政策, 分享了近年来对于硬皮病、骨与软组织肿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罕见病的研究进展和特色诊疗方法,交流了国际优秀经验及趋势,并针对罕见病诊疗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山”五方面发力,启动罕见病“瀚蓝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