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沪语版《繁花》电视剧带热了上海闲话,可能王家卫导演也不曾料到,就连我居住的大楼电梯里平时一口国语打招呼的小孩子,也操起了上海话, 虽然夹杂“沪普”,但此情此景在昭示,上海话热起来了。
曾有人调侃:如今在上海,想找几个会说英格利希的中小学生很容易,但找能说几句比较地道上海“闲话” 的小孩却往往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属于稀缺资源。
上个周末, 我参加一次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会。 会上老师说得是普通话,家长回应是普通话,因为我用的是沪语, 被老师表扬是“一枝独秀”。 其实这也不是秘密,多年来社会提倡的是普通话,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 耳濡目染的都是普通话,孩子是一张白纸,当然有样学样;家中周遭和同学、老师及家长都是用普通话交流,在这样的语境里,你要力挽狂澜反潮流,扳龙头,那就勉为其难了。 就以笔者来说, 多次教孙女学点上海闲话, 几个回合下来,被小囡的普通话带了节奏,乍一听, 还以为是生活在北方的某个县城里。 有人曾调侃沪上某电视频道为东北卫视,话是尖刻了些,但话糙理不糙。 说上海“闲话”的文化的传承从娃娃抓起,看来没有一点虚头。
从社交环境来看, 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上海, 全国各地的人士来上海,也普遍采用普通话作为交流工具,但个性鲜明的地方口语,是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全国每个地方都要保护好方言, 更何况我们上海国际大都市? 很难想象, 如果一座城市没了属于自己的方言,就像是少了血肉和灵魂的空壳架,长此下去,沪语传承断层的危机让人担忧。 正如《繁花》原著作者金宇澄所言,“方言是一种味道, 最能代表地域的一种滋味。 ”沪语版《繁花》正是把藏起来的“乡音乡愁”重新搬回了台前,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而叫好。
为了不导致上海方言消失,笔者建议,有关教育部门要引起重视,从娃娃抓起, 千方百计挤出时间加强上海方言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作为上海电视台地方新闻和海派电视剧,应该恢复讲沪语;公交车和地铁也应视情推出沪语版“报站名”;作为父母和长辈更应率先示范,营造上海闲话浓郁的氛围。
感谢沪语版《繁花》电视剧带热了上海话,更期盼上海话火起来。

上海闲话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