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书橱里、案头上甚至是差旅的行囊中,不可或缺的唯有一本《史记》。 自从20多年前我得到这本好书以来, 就成为我十分珍爱的书籍随身携带、 随时翻阅,终身得益。
翻开这本皇皇巨著,我就会被书籍中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52万余字的丰富内容所吸引。 从黄帝到汉武帝, 在这3000多年间出现的先哲和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不计其数。 说她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一点不为过。更让我感动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个身残志坚,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靠着一丝不苟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不完成著作就死不瞑目”的信念才在贫病交加和被世人所讥笑中写成的。
翻开这本满是繁体字的竖排书籍,让我不仅了解到我国古代的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还让我认识了离开我们已经有数千年历史的人物,如孔子、屈原、廉颇、蔺相如等。她还以简洁的古汉语记叙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秦的兴衰、汉的建立和巩固,时间整整跨越了三千多年。我觉得当年鲁迅对这本书“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评价是十分到位和确切的。
翻开这本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她包罗万象,脉络清晰,翔实地记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现在读起来依然是那么的引人入胜。掩卷之余,我常常会悟出这本书籍给予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她甚至还撼动着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书籍中记录的负荆请罪、鸿鹄之志、毛遂自荐、破釜沉舟、韦编三绝、一言九鼎、一字千金、约法三章、纸上谈兵等历史故事的阅读,常常会让我反复领悟,每有新得。
通过对《史记》作者、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深入了解,我更是对这位史学家充满了敬意。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据记载,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这本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据记载,当年吕不韦曾说,如果有人能增删《吕氏春秋》篇目中的一字, 就给一千金的奖励,然而无人能领如此殊荣,由此可见《史记》文字的严谨和史实的不可辩驳。
特别可贵的是, 司马迁对所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 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 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que)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据说,司马迁当年为了写成这本巨著, 想方设法地到始发地现场去考察去凭吊, 以了解第一手的资料。 司马迁的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史记》是让我度过数个静谧夜的好伴侣,且是我硕大书橱中的众多藏书中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