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巴子
家 训
“家训”在中国的历史上,曾有两份《朱子家训》。前一份是宋代大儒朱熹所写,字字珠玑,起点高,阐述做人准则, 力主“存天理,去人欲”,社稷为重,家庭为基, 这份家训问世近千年来,为官者不可不读;后一份是清初学者朱柏庐所撰, 内容通俗, 朗朗上口, 自古以来常作为蒙童读本,为民者不可不知。 为区分两者,后者常被称作《朱子治家格言》。
古人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事中最难,非齐家莫属。 所以二十四史中的历史人物以齐家入籍者少之又少,由此可见齐家之难。 两篇家训都以家为基点,上通下达,警示自我,教化社会。 比如朱熹之家训的名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至今仍是修身金句;再如朱柏庐之家训的名句:“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任何时候听到,都有振聋发聩之感;这些历史上最有价值的文化,在近些年被人们扔在了脑后。
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中有一金句,过去以为作废了:“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今日有谁再用奴仆,谁可以再纳妾?朱柏庐先生所处的时代,有钱人雇用奴仆纳妾, 今天都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谁知格言就是格言,其生命力顽强。今日雇佣经纪人可以算奴仆,妻妾分不清时无所谓妻妾。俊美不是绝对标准,是自我相对标准,主仆一比较就知高下;艳妆不是不能画,分画给谁看,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读古书难, 四书五经读之需要倾半生之力。如今,全国上下都在强调文化传承, 但真去认真学习的, 恐怕也寥寥无几,读不了大部头也要读点小品,重新拾起《朱子家训》这样的历史小品认真研习, 也许对新时代的当今会有更深更具体的体会。
《资治通鉴》
到今天为止, 历史学界有这样一个共识,并且始终是一致的:研究历史的人,不读《资治通鉴》简直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而想要真正通读《资治通鉴》,可堪称为一场阅读马拉松。 但无论多难,由于你自认为是“搞历史”的,那你就必须去读它,否则,斥你为“半吊子学者”就丝毫不为过。有过一项统计,说是现今之中国,能真正通读和使用《资治通鉴》的人,居然不足5万。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据说自唐朝以来,1000多年的岁月,能有资格被称为进士的总人数,也不会超过10万人。
于是,很多靠移动互联网创业的人,就把脑子动到了这上头。 说是要用白话文的方式,让大多数人都通读一遍《资治通鉴》。 究竟有没有这个必要,其实是值得商榷的。司马光当年写这套书,297卷,足可装满3辆马车, 耗时整整19年;即使用如今现代化的装帧技术, 也要印出厚厚的12卷本,如果再用现代白话文印出来,那将是一项如何巨大的工程?让如今惜时如金的人们再去通读一遍, 而且读后究竟对人生起得了多大作用, 尚未可知,这样的阅读,实在没有多大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