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看上海说唱:《徐家汇变化大》
文/记者 殷志军 李瑾琳 图/陆翔
徐汇区虹桥路小学的学生吴瑾娅6岁起涉足“上海说唱”。 无论演唱、朗诵、说唱、沪语童谣等才艺齐头并进,如今刚入南模中学12岁的她,获奖无数,全国青少年朗诵金奖、2022全国少儿语言艺术大赛青少组特金奖、2021市民文化节青少年曲艺大赛获评“曲艺之星”……将她的名字输入百度,人物介绍、各种演出视频随即跳入眼帘,原来她早已是颗光彩夺目的童星,而更吸引记者视线的是,她的上海说唱《徐家汇变化大》以沪语精准、吐字清晰、音色甜美、情感真挚打动人心,一举获得2022市民文化节“沪语之星”殊荣。
快乐童年 就是说说唱唱
眼前的吴瑾娅,圆圆的脸,左右摇晃着长长的麻花辫, 欢笑时眼睛眯成线, 十分招人喜欢。 11月10日,她刚考完最后一门课程,由爷爷陪着来到区融媒体中心,接受采访。
“上海话, 喜欢吗? 好听不好听? ”面对记者提问,小吴同学机灵道:“上海话,老欢喜讲,上海闲话,糯搭搭格! ”一旁的吴爷爷插话道,“孙女从小由我一手带大,我们奉行的是快乐学习,素质教育!不管学习任务多少,每晚八点半前准时睡觉,从来不报任何课外学习班, 从小培养她合理管理自己作息时间能力,说说唱唱,快乐童年! ”小吴同学边听边点着头,笑对记者。
吴爷爷说, 可能孙女自小语言天赋较强。她坐在童车里,他就时常推她到上海交大校园闲逛, 一些外国留学生总喜欢围着她叽哩咕噜说不停,她也吚呀吚呀兴奋不已。在家里,家人间只用沪语交流沟通,孩子从小就让她收听收看一些沪语曲艺节目。“黄永生、茅善玉、顾竹君、徐世利、舒悦……”耳熟能详。
幸遇恩师 技艺快速提升
徐家汇街道一直致力于非遗文化传承, 黄永生曲艺大家唱班就开设在那儿, 徐家汇街道社区学校常务副校长许嘉雯说,2012年街道挂牌成立了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下设十个分站,其中上海说唱班在虹桥路小学毛冉校长大力支持下,设点在那儿。学校特邀徐汇区非遗传承人上海说唱老师任珍开设拓展课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上海说唱“小传人”。
任珍老师说, 由于是拓展课程,毕业考试又不是加分项目,学校只能在一、二、三低年级里觅“苗苗”,遴选、带教、牵线搭桥、交流互动,十年磨一剑,吴瑾娅是数百名热心沪语曲艺说唱的小朋友中的佼佼者。 另外,社会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十分重要,否则吴瑾娅也不会取得现在的成功。
“江湖”多锤炼 表演日趋成熟
吴瑾娅在徐汇区融媒体中心露台上录制《徐家汇变化大》时,随着手机播放的伴奏乐,声腔饱满,吐字清晰, 形体动作搭配自然, 感情真挚,录制一气呵成。 吴爷爷说,数年来,上海大世界戏台、社区纳凉晚会舞台、 各种曲艺、 朗诵杯赛, 乃至2017年春晚录制现场,在任珍等老师悉心带教下,历经锤炼,表演技艺日趋成熟,“自成一派”,这些表演动作,都是孩子对着镜头自己设计的,由任珍老师、 陈子元琴师共同创作的《徐家汇变化大》上海说唱唱词,加之伴奏曲设计,是他们传承非遗、与时俱进,打出“海派之源徐家汇”品牌的又一杰作, 通过吴瑾娅完美演绎,打动了评委和无数观众。
喜爱沪语 长大投身演艺事业
“上海人就应该讲上海闲话! ”“外地小朋友也要主动融入大上海,接受本土文化,学说上海话!”小吴爷爷说,“现在我们上海的学校领导都要重视本土文化保护和传承,如果因为推广普通话而抛弃了上海方言,百年后的人们只能通过录音资料来欣赏上海话,当方言的‘哑巴’,我们是在‘犯罪’!”据许嘉雯副校长透露,由于虹桥路小学领导、老师重视“乡音传承”, 在学校就读的将近一半的外地学生不仅喜欢上了沪语,有些还说得很溜,丝毫不逊色于上海小孩。
在表演上尝到甜头和快乐的吴瑾娅再三确认,喜爱沪语,以讲沪语而自豪, 并表示长大后要投身演艺事业。 一旁的爷爷笑得合不拢嘴:“随她,只要她快乐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