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自:上观新闻 舒抒
当蒋轶杉第一次走进位于湖南路11号的1984书店(1984 Bookstore),她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反应是:这要怎么改?
蒋轶杉是一名“95后”室内设计师,同事们都称呼她“小铁”。今年7月,她报名参与了小红书发起的“街巷小店帮扶计划”,和另一位设计师Tanya 一起, 为1984书店制定微更新与微改造方案。 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有着“上海初代网红书店”名号的空间。店名里有“Bookstore”书店二字,但并不卖书,在湖南路上经营12年,从豆瓣火到小红书,但店主欧阳其实是一位年轻的“95后”。
面对这样一个深藏于上海衡复风貌区老洋房里的小店,如何“花最小力气完成最关键改造”,让街边小店能够在城市发展中延续,互联网平台发起的这场“小店帮扶”,带来了不少关于线下实体店的思考。
改造一个老洋房庭院
6月初,欧阳回到湖南路的店里,发现原本边界清晰的院子已经长满植物, 快要跟一墙之隔的老小区融为一体,清理院子用了他大半个月时间。在此期间,小红书找到他,提出愿意出资并招募设计师,为书店进行微改造,这让欧阳有些惊讶。
1984书店所在的湖南路, 一头连接这几年热度未减的武康路,另一头连着淮海中路,上海图书馆就伫立在街角。 相较绝佳的地理位置,书店本身散发着轻松和惬意。店里除了占据好几面墙的落地书架,还能看到不少老百姓家里的老物件,比如蒙德里安风格的热水瓶,老式结婚证,机械风扇,世界各地的纪念品……
空间个性强、改造限制多,是上海市中心尤其是历史风貌街区中,不少小店提升环境与功能时遇到的挑战。店主欧阳与设计师小铁最终把改造聚焦在店里面积约100平方米的院子,核心诉求就是提升空间利用率。
明确了改造需求,设计师对书店进行了一番地毯式扫描: 院子自带一个破旧的西式浴缸,那就收拾干净种上高低错落的仙人掌;老洋房绿化多了蚊虫就来“报到”,那就减少草坪植被,改用盆景盆栽;院内的桌椅原先都随性摆放,现在沿着围墙摆放一圈, 空出中间的区域开阔视野;多余的椅子也没丢弃, 挂到墙上就是现成的装饰品。此外,院子靠墙还新增了一排白色台阶,既能当成座位,也与墙上的涂鸦呼应,成为店里新的打卡点。
店里的标识系统也进行了微更新。“人们来沿街小店,经常担心找不到厕所,我们就设计了醒目但与商户风格统一的告示牌,提示洗手间的位置,也新增了‘忙碌中’‘请稍等’这样的小标语传递友善的态度。”小铁说。而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往往能决定人们是否愿意再度来到这里。
初代网红店与小红书流量
今年7月, 有位小红书网友留言:“上次去1984书店已经是2016年,现在居然还开着啊! ”结合上下文,这是一条“喜极而泣”的感叹。但“居然还开着”,的确是不常去但知道1984书店的人会做出的反应。
这与店主欧阳对这家店的定位有关。“你觉得这里是书店、咖啡店,或者歇脚、放空的地方都可以,对我来说,这里就是我的书房。”采访中,欧阳不止一次提到“书房”的概念。店里近70%的出版物都是他的个人收藏,还有30%多的图书来自客人的捐赠。 所有书都只看不卖,一些熟客经常点一杯咖啡,在店里一坐就是半天,挑一本书看,或者单纯地望着院子发呆。
这些熟客中,有六七成是设计师、作家、导演等从事艺术创作的人群。 而这一客群结构,过去十多年都鲜有改变。
络绎不绝的打卡人群,会让小店的生意有明显改善吗?答案并不尽然。在欧阳看来,到店里打卡的博主、短视频创作者们,提升的主要是他们自身的曝光量, 并且他们大多只去一家店一次,并非小店真正的目标客群。 即便到了店里,也不一定产生消费,所以流量并不等于收入。
反而有时候,一些来打卡的人会影响到店里“真正”的客人。欧阳遇到过拿着自拍杆直冲进店里做直播的博主,也有人拿着手机对落座的客人“怼脸拍”。 原本一周会来3、4次的固定客流,也曾因为这些情况降低了到店的频率。
这其实是不少小店面临的共性抉择:打卡的人群带来了流量与声量,但同时也带来了喧嚣。
2020年疫情发生后,1984书店一度坚持不下去,曾到过店里的演员姚晨转发了一条相关微博,瞬间为书店带来了相当高的热度,欧阳形容“店里的门槛差点要被踏破”。演员胡歌也曾在院子里拍摄广告,被粉丝得知后,迅速引来诸多人围观,甚至还有人爬上书店的围墙想一看究竟。
但互联网引流也好,明星效应也好,欧阳认为并非“什么好什么就适合自己”。“能承受多大的流量,每家店要知道自己的‘度’在哪里。 ”
城市小店能承载更多
“小红书7月找到我的时候,其实我有过关店 的 打算。 ”欧阳说。这不是他第一次动关店的念头。 房租、维护成本、投入精力,还有疫情影响,都让小店的生存面临不确定性。
为什么还要坚持?这是小红书此次在上海改造的 5 家街边小店都面临的问题。无论是新天地附近开在地下室的“宝宝文具”, 延庆路上坚守37年的面馆“随意饮食”,还是不卖书的1984书店,城市需要这样温暖的空间,延续人们各自的情怀与记忆。
小铁报名参与“街巷小店帮扶计划”,也代表了当下一批年轻人的想法。
“作为设计师,我一直很想参与老建筑的改造设计, 但城市的老空间有限, 设计师却有很多。 ”参与1984书店的改造后,她脑海中已经有了一张城市街边小店的改造流程图:第一步先观察,找出小店空间和运营上的问题并解决,比如1984书店的核心问题就是院子的利用率低下;第二步,优化空间,防止顾客对多年没有更新的老店产生视觉疲劳;第三步是创意升华,为小店增添既有创意又实用的新功能。
随着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城市小店所能承载的功能与影响也在同步提升。新品首发、展览首展、新店首开,都越来越青睐梧桐树下的老洋房和历史街区。
而坚持在城市街边巷口发光发热的小店,则记录下了市民生活与城市发展的变迁。帮助这些“发光的小店”更好地生存,现在发力并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