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傅文婧
“只一眨眼的工夫,‘鸡鸭村’成了花园小楼! ”
为多渠道、 多途径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加快城市更新的步伐,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龙华街道党工委协同区房管局等职能部门,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和信心推进旧改,历时一年,顺利完成227套旧住房改造, 是龙华街道落实“三旧”变“三新”的成功实践,也是一次“见人见事见方法”的旧改。
龙华新村的“美丽蝶变”是最好的例子。龙华新村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由8幢售后公房、18幢使用权房组成, 总户数530户。由于历史原因,房子破旧,煤卫合用,小区环境脏乱,屋顶漏水,以至于很多居民家的墙壁整片整片地发霉。在这个“土味”的城中村里,不仅有居民“开荒辟土”种蔬菜,还有人养了鸡鸭“自给自足”,由此得了“鸡鸭村”的外号。
基于龙华新村旧改任务艰巨, 与相关职能部门凝聚共识, 继承发扬群众工作这一“法宝”,创新“蝶变四法”,用“党建引领”的凝心、“组合攻坚”的耐心、“群众互助”的同理心、“修管并举”的细心,推动龙华新村脱胎换骨、华丽蜕变。历时一年,顺利完成227套旧住房改造,推动龙华新村旧改提质增效, 具有示范引领效应。
旧改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龙华街道党工委始终紧绷一根“弦”:要把好事办好、让民生工程得民心。 在旧改中,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党群组织联动同心,营造强大正能量。龙华新村党总支首先在党内细致做好党员居民的思想工作,通过党总支会议、党支部会议、党员大会等,将旧改政策讲深讲透,党员居民首日签约率100%,党员家庭首日签约率100%,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龙华街道还把旧改作为锤炼队伍的练兵场,抽调经验丰富的优秀公务员、有冲劲有干劲的年轻党员干部充实到项目组。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工作时间跟着居民作息时间走,“起早贪黑”,工作团队始终精神饱满、斗志昂扬。
旧改工程涉及到违建拆除、 家庭矛盾、具体利益、预期差距等,有的居民思想波动很大。 龙华新村党总支紧紧把握“舆论”导向,一是抓好舆论阵地。充分用好黑板报、报刊橱窗、横幅标语等,营造“旧改就是新生活”的社区氛围。 二是注重骨干引导。 发挥党支部书记、 支部委员、楼组长、骨干志愿者的引领作用,当好“政策宣讲员”,通过他们影响身边人、传递正能量。三是重视群众文体团队。群文团队、兴趣小组等,是社区中重要的群众自组织。 龙华新村党总支尤其注重群文团队中党员负责人和党员积极分子在旧改中的作用,凝聚一人、影响一批。
龙华新村特殊之处在于有大量军产房和大量原兵工厂退休职工, 工作难度相当大。在项目初期,厂代表曾对实施方案有所顾虑。面对工作瓶颈,军地双方以高度政治站位共商共议, 最终夯实合作基础,明确攻坚方案,使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工厂副厂长、徐汇区人大代表陈平,在群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龙华烈士陵园等周边单位也积极配合,不仅为施工提供便利, 而且在相邻土地和房产置换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不仅如此, 龙华新村党总支还积极发动群众, 引导群众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充分发挥好居委会作为群众自治组织的独特作用, 当好党和政府的桥梁纽带,让群众教育群众、群众帮助群众。 龙华新村党总支优先做通有威望居民的思想工作,发挥他们“领头人”的作用,在关键时候能站出来说话,并带头行动。 老党员、老干部克服家庭困难、服从大局,带头签约、带头搬家,用实际行动影响了身边的一大批人, 形成了示范效应, 为确保签约工作按时间节点完成贡献了宝贵的力量。
旧改不是拆迁,不能一拆了之。龙华街道坚持修管并举, 将更新改造与社区治理相结合, 不管旧改前后, 都要讲法治、讲公序良俗、谋长治久安,引导居民群众共同维护好旧改成果。 旧改实现了近170处违章建筑“全部清零”,还借旧改契机,谋划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新的社区治理模式,推进“软法治理”,让环境更美、让心情更好、让居民更亲,努力打造具有样本意义的“熟人社区”。


“鸡鸭村”成了花园小楼
龙华街道“蝶变四法”为民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