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徐汇区政协与徐汇区融媒体中心联合策划“我与徐汇这十年”系列宣传活动,讲述个人与徐汇区一起,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共同成长的十年经历。 上海徐汇微信公众号和徐汇报设专栏刊登优秀来稿, 让我们在见证徐汇发展成就中增信心、强定力,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有“颜”
我曾经最不爱去的地方莫过于小菜场。一提到小菜场,脑中浮现出的就是潮湿的地面, 地上浸湿腐烂的菜叶瓜皮, 闷热充斥着腥臭味的空气,如果是夏天,还有汗馊味;摊位前人挨人,讨价声、吵架声此起彼伏;一句话,让人望而怯步。然而,改变大约发生在四年前。 我家小区对面的菜场大改造,几个月后,崭新的宜林集市诞生了。 外墙是木材的本色, 配上洁净的落地大窗。一进门,圆形的水果架映入眼帘, 各色水果摆放得井然有序。 两边依次是卖牛奶的、 做点心的、卖熟食、米面的等。往里走, 便是中心———菜摊、肉摊、鱼摊。 没有腥臭味,没有水渍满地,没有缺斤少两的争执———因为都安装了电子秤。炎夏季节,空调送来习习凉风, 再燥热的心也能平静。 环境好了,人也跟着文明起来,卖方和气生财,买者满意而归。
不仅菜场,周边的河道、闲置地、街心花园、路边旧场所都被重新清洁、整修和设计,老旧的田林焕发出可喜的新颜。
有“情”
某日, 家里洗脸池的下水道溢出水来, 请了楼下一户正好在装修的师傅看, 师傅说是下面堵住了。两种方案,大动作自然是敲掉地砖,重新装修,小动作是跟楼下商量,请他们掀开天花板;但都让我们犯难。 师傅最后说:“你们找过物业吗? ”
物业,想过找但又不想找。一者觉得物业怕是也解决不了,掀地皮的事,是物业能做的吗?二者以前也有些不太愉快的经历,除了收取上门费,什么也没干成。但溢水的问题总不能拖下去吧,最后决定还是打电话给物业, 权且一试。 电话那头说:“好,知道了,你在家等着,马上派人来。 ”
一会儿, 一位三十上下的年轻师傅到家。他看了看,用工具顺着水管捅下去,再用气泵大力吸,哇哦,成功了。 母亲问了收费,给了他30元。 突然,小师傅看看母亲,说:“阿婆,您是不是就是那个一直喂猫的? ”母亲说:“是的。 ”小师傅说:“那不能收30, 就20吧,您那么有爱心,很不容易的。”
我和母亲很是开心和感动。小师傅别看年轻,技术真好,无需大动干戈,就解决了大问题;而且热情又有礼貌, 对着母亲“阿婆长”“阿婆短”的称呼,显得那么自然和热忱; 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他的善待、理解和尊重。如此有人情味的师傅, 背后不也是物业的好眼光吗?
有“民”
六年前, 我有幸成为一名徐汇区政协委员。 那一年, 我递交了第一份提案, 关于所住高层楼道安装感应节能灯的。当时,我根本不抱任何能够解决的希望。
几个月后, 接到相关部门的电话, 大意是因硬件、技术等制约,暂时无法安装,但他们会去解决,等以后条件成熟了就来安装。说实在的,我颇有点惊讶———居然有回复; 不过对于回复的内容, 我一点都不惊讶———就是个形式呗。
哪想到,一年后,小区八幢高层的过道都陆续安装了节能感应灯。 我惭愧之余更多的是由衷点赞,为我们的相关部门、我们的政府守承诺、为民办事点赞。
第二年, 我提交了第二份提案, 关于小闸镇某一空地共享单车乱停放的内容。很快,接到相关部门即刻整治的回复,果然,第二天共享单车就没有了,而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和第一次相联系,不正说明我们职能部门办事的效率之高吗? 只要能做到, 马上就行动;暂时做不到,也绝不是推诿;体现了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力,心中有民、有百姓。
同时, 我更加感受到自己作为政协委员所承担的重任, 积极建言献策,尽心履职,递交的提案和社情民意逐年递增, 还荣幸地被评为区优秀委员。 只要心中装着老百姓,就不会感到厌烦、辛苦和畏难,我为自己感到自豪,也将继续努力, 为徐汇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徐汇, 是上海西南角的一颗明珠, 她离不开每一个徐汇人的辛勤妆点。 随着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的上海越来越大气,相信我们的徐汇在每一个徐汇人的努力下一定会更加璀璨、 温馨和美丽。
(作者系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市第四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