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爽
在我国古代文学长河中, 自梧桐入诗词始,文人们便对梧桐寄予诸般情感,并与不同意向结合展现出不同的画面。他们擅长托物言志, 用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道眼前之景,以抒心中之情,尤其对秋日梧桐这一物象情有独钟, 毫不吝啬地倾注着自己的真情, 以不同的情感面对不同的梧桐, 创作出一篇篇动人心弦的诗文。 从此以后,梧桐也从自然物象到象征意蕴,走进高雅的艺术殿堂。
梧桐树,北方又叫泡桐,以前在老家乡间的沟边、 地头或农家院落中随处可见。 梧桐树开花已是暮春时节,一串串紫色的花朵悬挂在光秃秃的枝条上, 花口外翻,状如喇叭。 花谢之后会结出球状桐果,看起来像果实,其实是次年开花的花蕾。 直到初夏,梧桐树枝条上才会萌发新叶。 秋风扫过,梧桐树叶慢慢变黄,接着就是落叶飘零,因而梧桐是乔木中开花、发芽最晚,落叶最早的树种,人们常说的“一叶落而知秋”,可能指的就是梧桐。
梧桐是速生树种,十年即可成材。 因其耐高温,耐腐蚀,过去常被人用来制作大木箱。 在我国,最有名的莫过于河南兰考县的泡桐树,目前已栽种600多万棵。因其材质轻,音响效果好,也是制作民族乐器音箱的首选材料。 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兰考县如今已成为我国古琴、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的制作基地,其中徐场村就有1.2万人从事这一行业,年产值高达5亿元人民币。
不知为啥, 就是这样最普通不过的梧桐树,竟能让古代文人赋诗填词歌之、颂之。 是“吾本凤凰,择桐而栖”的凤之高洁吗? 是“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的雨滴之愁苦吗? 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一腔愁情吗? 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那份难以抹去的情思吗? 亦或是“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的深宫幽怨呢? 所有笔墨描写的都是秋天的梧桐,为何不写春、夏和冬天的梧桐树呢?
梧桐树在四季交替中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春天一树花,夏天一树绿,秋天一树黄,冬天则是一幅默立的画,它就这样年复一年地生长着, 只有奉献, 而无索取。 它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贫瘠,耐得住严寒, 这就是梧桐树既平凡又高雅的品质,可惜它不会说话,但古代的文人们替它说了。

梧桐深院锁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