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节操,我就会想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就会想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
《辞海》解释:节操,政治上和道德上的坚定气节和操行,也称“气节”“德操”。 它是人的品德中最闪光的品德,是人的美德中的美德, 是最令人敬佩的品质,是检验灵魂的试金石。
早在先秦时期, 节操就见诸于文献。《韩非子·五蠹》:“其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后汉书·伏隆传》:“隆字伯文,少以节操立名,仕郡督邮。”唐杜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诗:“承家节操尚不泯,为政风流今在兹。 ”
我国历来敬佩、赞颂有节操的人。唐魏徵说:“安危不贰其志, 险易不革其心。”节操往往彰显于国家处于危亡之秋、人面临生死考验之时。文天祥是这样,刘胡兰是这样。 这里再说一例:南宋末,陈文龙临危受命任参知政事,阻敌于兴化城下。他坚守孤垒,数次斩杀前来劝降的元使,并在城头竖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大旗,有次其姻亲前来劝降,陈文龙也是大义凛然,不为所动。 他复信说:“孟子曰‘效死弗去’,贾谊曰‘臣死封疆’,国事如此,不如无生, 惟当决一死守……若以区区之守义为不然,或杀身复家,鄙意则虽阖门磔尸数段亦所愿也!请从此诀,勿复多言。 ”置生死于度外,虽万死也不辞,一字一句,忠义可嘉。 之后城破被擒。他见元军在城中放火烧杀,怒声喝斥:“速杀我,无害百姓。 ”面对敌人的劝降,文龙指腹正色道:“此节义文章,可相逼邪!”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气节。
有人说:覆巢安有完卵,一木难支倾厦,因此劝人要识时务。 此话初听似有道理, 其实是误国误人之道。 首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筑巢建厦,理当人人努力;其次,当国家危难之时,也就是巢要覆、厦要倾时,有识之士当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之既倒,岂能借口“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而逃避,乃至屈膝而变节。其实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因为“覆巢无完卵,倾厦难全木”,才更要奋起抗争,张扬高尚的名节。
别以为节操只在国家处于危亡时刻、人面临生死考验之时才表现出来,其实日常生活中照样能显现人的节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语),是节操;“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也是节操;“守其初心,始终不变。”(苏东坡语),是节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语),也是节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泽东语),是节操;诚信无欺,刚正不阿,也是一种节操。否则人们为什么称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平时的节操,有两种情况尤显得可贵。一是贫穷不夺志。如杜甫所言:“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虽然穷得叮当响,依然不改初心。二是蒙冤不改心。如李白所言:“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虽然身处逆境中,依然不改前行。
节操也表现在男女爱情中, 女的苦守寒窑十八载,忠贞不瀹,是节操;男的不为高官厚禄易其情,也是节操。
节操不是一时冲动的产物, 而是高尚品质的结晶。 节操由政治信仰和道德理想所决定。 一个人平时没有坚定的信仰,高洁的品质,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在国家处于危亡时刻,他是不会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的; 面对生死考验, 他也不会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

有感“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