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鞋没法走路,赤脚反而好走。 这话听来有些匪夷所思, 但在西双版纳的雨季天的确如此。
版纳的雨季从每年的5月份开始到10月份结束,其余时间为旱季。雨季期间很少有连续两三天不下雨的, 而时大时小、 分秒不停地连续下一星期雨的情况倒是主角。 此时,被雨水浸透的泥土路吸足了水分,人一走上去就脚下打滑,尤其是有些长着苔藓类植物的路面, 或者是底下有些硬表面有些软的路面, 稍不留意就会四脚朝天,成个泥人,特别是下坡时更是胆战心惊。 但再怎么留神,很多时候在脚刚碰到泥地的一刹那还是摔了,如果这时还挑着担子, 那就更加是雪上加霜,困难重重了,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此时,鞋子仿佛成了助滑剂,鞋子再新,鞋底的纹路再深,瞬间就被泥浆塞满抹平, 在如同浇了油似的土路上根本不起作用, 反而会因鞋底沾满泥浆而更易打滑。 在有些类似沼泽地的地方,淤泥会到小腿处,经常是脚出来了,鞋没出来。用手去摸, 有时能摸到, 有时就摸不到了,只能弃鞋而归。
这时唯一的方法就是赤脚: 因为赤脚时,十个脚趾可以弯曲,像十颗钉子嵌入泥路,使脚下不再打滑或少打滑。 刚赤脚时只是想着穿鞋不方便, 但并不知道这个窍门,后来在老职工的示范下,在脚把脚的指点下,才明白了这个道理,学会了这个动作。 而且随着雨路山路走多了,还琢磨出了一些走路的道道, 尤其是下坡时, 千万不能像平时走路那样脚跟先着地,那样肯定摔你没商量,而是应该侧着身子,用弯曲着的脚趾先着地,并努力用脚趾抓住地面, 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往下走。
刚赤脚时走路总要看着地面, 生怕踩着什么尖物。 实际上主要是心理作用,在当时偏僻落后物质匮乏的边疆, 连玻璃、铁钉之类的东西都很少见,所以能刺痛脚的主要是杂草树根之类的植物,后来胆子慢慢大了起来, 甚至有几次故意到满是小石子的公路上去走路, 以锻炼自己的意志,磨炼自己的脚底板。 至今都记得有一次在公路上, 一颗小石子正好顶在我脚底的鸡眼上, 痛得我当即跪倒在地。
时间长了,脚底有老茧了,走路也不用再小心翼翼了。 多年来的赤脚除了有过几次被小树根扎过脚外, 居然没有遇到过大的“灾难”。因为有过那样的经历,在后来的几十年生活中也有过一些小小的意外收获。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年夏天暴雨后单位门口的马路积水快到膝盖, 许多人站在水边, 满脸的焦虑和惶恐,不知所措,我很自然地脱下鞋袜,卷起裤管,就蹚水走了过去。隐约听到身后几个女生的议论:迭个人胆子老度额,一句闲话木么,就葛能伽走过去了,肯定农村里去过额。
听着带有褒义的议论, 我没回头,说不清心里是得意还是苦涩……

赤脚好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