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届冬奥会,一场颁奖典礼,一束绒线花,在时光的流淌中,这明朗绚丽的艺术品诉说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兴趣课上我也偶然地接触到了这个传统手工活动。 自认为学得有模有样的我兴奋地把这一截成品给妈妈和外婆炫耀。原本以为这新奇的“艺术品”会赢得夸赞,没想到外婆拿出老花眼镜,眯起眼,评价起来:“这里针脚不够密,还有这里,都漏针了……” 我惊讶地望着外婆一一指出我的不足:“难道您也会吗? ”“那肯定啊,你妈妈小时候,哪一件绒线衫不是我织的?我们那年代几乎家家都有人会这个。”“是啊。”母亲附和,“那时没有你们这么好的条件,想当初……”
妈妈娓娓道来,我依稀看见,几十年前某个傍晚,斜阳挤进斑驳的窗缝,温柔慵懒的光线照进那条老弄堂中的老屋:光线下的那个身影正是一位上海最普通不过的母亲, 她摸出橱柜里的绒线。“乖囡!”母亲呼唤着女儿:“快来帮我绑毛线团!”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应声,跑了过来,那神情明显不耐,而匆匆的脚步又不敢有丝毫的迟疑。女孩坐在母亲对面,先把绒线理顺,找到线头,交给母亲,两手竖直,撑开毛线,红的、白的、 灰的……对面的母亲把他们一圈又一圈绕成一个个胖墩墩、肥嘟嘟的毛线球,织毛衣的前奏便完成了。 母亲开始织毛衣了,先起头,把线按在针头上,抵住,另一只手抓住毛线绕一圈,让针从中穿出,向下一顶……如此循环往复,母亲的手翻来覆去,似游龙在空中穿梭。
“别以为一件毛衣织好就可以一直穿下去了。 ”妈妈的话语把我一下拉回现实,“那个时代织毛衣可并不是纯粹的兴趣爱好哦。小孩子长得快,你外婆会把小了的毛衣拆了加点新毛线重织,可以省钱! 我一件都没扔,藏着呢,你要去看看吗?”
我欣然跟着妈妈去翻箱倒柜,找寻那历史的记忆。
沧海桑田, 时代变迁, 编织绒线从平凡普通家庭必备技能,变成了如今代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的艺术品,站上了国际的舞台。与我们一家人而言,它更是蕴含了属于每一代人专属的记忆,以及一段段最美的时光。
一个个黄昏,一团团绒线;两人对面而坐,两手默契配合;三代人共同的美好,三种截然不同却又殊途同归的情怀。 我恍惚明白了外婆和母亲心中那最美的时光,也许是悉心编织未来的每一个夜晚,也许是那虽含不耐烦仍高举手臂配合的每一次坚持,又或者是身着独属于自己温暖时的每一个寒冬……而此时,家人围坐,摆弄着那稚嫩的编织半成品和古董绒线衫,评头论足,便是我心中最美的时光。

最美的时光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筅 南洋模范初级中学九(6) 刘嘉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