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自力
母亲住在乡下老家, 崇尚低碳生活、乐在低碳生活。
当塑料碗筷开始流行时,母亲就告诉我们尽量不用一次性餐具。我家有两套玻璃茶杯,每次有客人来时,母亲总是嘱咐我们用洗干净的玻璃杯泡茶。我家一直用玻璃杯,当时还有人说母亲小气,舍不得花钱。 母亲却说:“那些一次性纸杯、碗筷使用起来是方便,但用完一丢,非常污染环境。”当时我们也不大理解,只是觉得母亲说的肯定有道理,照她说的做就是。 所以,我家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用过一次性纸杯和碗筷。
母亲去串门, 必定拿上自己的茶杯,到哪家就端到哪家。 她说少用一个一次性纸杯,对保护环境就多了一份贡献。 母亲也把她的环保理念在茶余饭后谈笑之余“传染”给了乡亲们。 在母亲的带动和影响下, 村里的塑料购物袋渐渐被淘汰了,上街买菜用的都是竹筐,既结实耐用,还可以反复使用。 渐渐地,曾肆虐一时的白色垃圾渐渐销声匿迹,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
母亲种了几亩地,还侍弄了一大块菜园,都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照样年年丰收。母亲把那些掉落的树叶、 剩下的菜叶,以及鸡粪类的堆在一起,经过发酵后就变成了相当好的农家肥,然后一担担挑到田地间,那是庄稼最好的养料。母亲种的菜,鲜嫩可口,没有那种化肥味。每次来送菜,母亲都欣慰地说:“全是原生态有机蔬菜,放心大胆地吃。”因为不打农药,母亲要辛苦好多,一把锄头常常扛在肩上,有空就去薅草锄地。 有人说,我家的粮食是母亲一锄头一锄头锄出来的,真是一点也不假。
母亲总喜欢跟我们说道说道她的低碳理念。米和菜都是自己种植的,不用买;做饭就用枯树枝生火,到山后捡一捆可以烧好几天;凡是一次性的东西不买,最大程度保护环境;宁可烧树叶,也舍不得砍一棵树;宁可门前长草,也不忍心破坏一点点绿色。母亲讲时,我们感同身受,她朴实的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其实,母亲的低碳生活,正是我们向往的生活。黄帝陵,那是去延安的途中路过。 那时黄帝陵周围人烟稀少,古柏壮廓,几乎不见任何雕琢的痕迹,发古今之幽情,实在恰到好处。 后来这次,轩辕大殿肃穆雄伟,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一目了然,尤其殿顶中央直径达14米圆形开光,蓝天白云,新奇庄重,人置身于此犹显渺小,内心少不得升起些神圣感。
轩辕黄帝,人文初祖,理应成为民族心目中的圣者。 史籍中记载的黄帝陵成为民族圣地,毫不意外。 而今慎终追远,回望文明,形成了每年清明举办黄帝公祭之大典,礼乐庄重,气势宏阔。 不亲临现场无法体会祭典的神圣感,更无法感受文化神秘感给后人带来的震撼。
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