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联清
一口气看完开年大剧《人世间》,只觉得一股来自于东北某地“光字片”里散发出来的浓浓烟火味依然绕索于脑际,依旧弥漫于眼前。
这部花费了观者40多个小时观看的电视剧,我始终沉浸于周家父母及三兄妹之间发生的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之中。 该剧循着“光字片”周姓人家的命运轨迹,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 时间跨度长达70年新旧嬗变的时代进程中展现出的跌宕壮阔的人民史诗,展现了一代代中国人对真善美的永恒价值追求。 正如剧作家梁晓声所说:“于人间烟火处, 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 ”
此剧之所以会让人意犹未尽、 回味无穷, 我觉得还是该剧反复展示的人世间烟火气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光字片”里居民即使在贫乏的生活中, 我依然看到的是蒸笼里热气腾腾的大馍,才上桌的水饺,一家人围坐炕上欢声笑语的亲情, 让我感觉到这一切是那么的随和亲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的家事。
在那特殊的年代周家成员之间的矛盾迭起: 周秉昆要娶已有孩子的郑娟为妻;周蓉为追随爱情不告而别去了贵州大山;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是周母用家庭特有的烟火味凝聚了浓浓的亲情,化解了原本难以调和的家庭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一家和好如初。 电视剧中,周母和小儿媳郑娟都是没有文化却很善良的女性,他们确是家庭烟火味的创造高手,并让这难忘的烟火味成为维系周家和邻里关系和谐的凝聚剂。
是这浓浓烟火味的熏陶,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更加牢不可破:军工厂里一位上访者用燃着引线的炸药包要与剧中大哥周秉义同归于尽的千钧一发时刻,周家三兄妹中“最没有出息“的小弟周秉昆闻讯飞步赶来奋勇救下大哥的义举;大哥周秉义作为吉春市领导秉公办事处理动拆迁问题中,却被“光字片”一些“受了委屈老街坊” 泄愤举报而受到审查的事件中,又是这个小弟周秉昆的仗义出面用事实澄清事实; 三兄妹中学历最高的周蓉,年轻时奔赴贵州大山追寻爱情,回城后却被当年的偶像无情抛弃,但是最终还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并获得了家庭成员的认可。
在编剧的精心编排下,这种烟火味的作用延续到了最后一集。 周家三兄妹在和谐互谅的氛围中与邻里街坊冰释前嫌握手和好,大家不仅都搬离了老旧的“光字片”,还住进了明亮、整洁的新楼房过上了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可以说该剧以皆大欢喜的结尾,让我们感受到是该剧无处不在的烟火味的独特功效使然。
看完这部长达58集、 烟火味十足的“平民剧”,我的同事和邻居都觉得,剧中所有这一切之所以是那么的可信和真实,得益于家庭烟火味的巧妙运用。 使得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人间悲欢离合故事就如同发生在身边、在昨天。 这些源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又回归于生活的曲折剧情,似乎让我们也回味起自己经历过、生活气息浓厚的烟火味。 正因为如此,让我们觉得该剧特别的可信、特别能够打动人心。
正因为如此,使得各个年龄段的众多的观众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抛开一切事务,端坐着与全身心地和剧中人一起“酣畅淋漓”地感受悲喜。 不少人看了电视频道上的“规定剧目”后依然欲罢不能,于是就在网上搜索后几集, 图个“一睹为快”。 还有不少“追剧者”还找来原著阅读,欲了解更多的“内情”。 可见此剧的烟火味和大实话得到了广大“平民观众”的认可。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光字片”里充满烟火味浓厚的故事,之所以能够获得追崇,我想,此剧用烟火味串起真实生活、不露痕迹地崇尚了人世间“真善美”主题思想的高妙之处。
“光字片”里的烟火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