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素静
植树造林,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自古以来有识之士不但倡导植树,而且重视植树。
植树先锋要首推皇帝, 第一个皇帝就是秦始皇。 史载,秦始皇“焚书坑儒”,只有几种书不烧,其中就有种树之书。后来秦始皇东临泰山,还专门下令“无伐草木”,并要求人们在街边路地都载上各种树木。 贾山《至言》载:“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树以青松。 ”唐代诗人参曾有诗云:“青松夹驰道, 宫观何玲珑?”便是指秦始皇在驰道后种了青松的情景。
第二个植树皇帝是隋炀帝。 在《开河记》中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 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 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爱好植树第三个皇帝是宋朝的开创皇帝赵匡胤。 在执政期间积极倡导植树。公元926年,他下令军队沿黄河、汴河两岸种植榆树和柳树,用以加固堤防。公元972年,又下令多有黄、汴、清、御各河流域的洲县百姓,除种桑枣之外,每户必须再种柳树及“随处土地所宜之木”。
第四个皇帝是朱元璋。 朱元璋在少年时家贫经常挨饿,有一次两天没饭吃时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上成熟的柿子, 摘下美餐一顿,后来当皇帝仍不忘记柿树,下令有五亩至十亩地的人种柿、核、桃、枣。
上面无论是史实还是传说,都说明了四个皇帝对植树的重视。 除了皇帝,历代骚人墨客对植树更是不甘落后的, 对种树更是情有独钟。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爱柳成癖,他中年弃官归田后,亲自在田园水边栽柳,以柳为伴,怡然自得,自称“五柳先生”。 他在《归园田居》诗中写道:“开荒南野际, 守掘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道出他对柳树花木的深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绿色诗人”之称,他做过多处地方官,每到一处都要栽花种树。他任忠洲刺史时,率民众在城东郊广种树木,并在《东坡种花》诗中咏道:“持钱采花树,坡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
北宋诗人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掘土种植柳树,并在诗中写道:“手植堂前重柳,别来几度春风”,如今的扬州大明寺平山堂还有一株“欧公柳”。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爱树、颂树、植树典范,少年时代就爱种松树,在《戏作种松》诗中咏道:“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他任杭州刺史时,修浚西湖,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长堤就是西湖苏堤,为后人留下“苏堤春晓”景观。
古人植树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