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期,金庸古龙新武侠小说热波及大陆,由笔者策划,1998年《新民晚报》与台北《中国时报》联合举办“金庸小说读者问卷”活动,两报皆用一个整版刊登金庸武侠小说提问,收到十万份读者答卷。活动由台湾英业达集团总裁,台湾新经济领袖温世仁先生资助。
在评选与颁奖会上,笔者与温世仁得以相识,切磋交流,才知温世仁与武侠小说家古龙是生前好友,温曾有写作武侠小说计划,因经商而搁浅。 两人谈侠,相见恨晚。
为帮助温先生培养新武侠人才,笔者创办了《大侠与名探》(季刊)。1999年3月推出国内第一本专门刊登武侠与侦探的文丛《大侠与名探》(冯其庸题字),章培恒、温世仁、蔡志忠任顾问,特约编审是武侠评论家周清霖,第一辑刊温瑞安新作《破阵》,阿加莎·克里斯蒂译作《三只瞎老鼠》,李重民翻译的森村诚一推理小说,蔡志忠漫画《大醉侠》《光头神探》,设有“武侠天地”“侦探世界”“武侠小辞典”“请你当侦探”六个栏目。
“武侠侦探热”拥有大量读者,初版两万册很快销完。 一炮打响后,以英业达公司名义招聘编创文员,笔者经过对上百名求职者进行古文、文学写作与武侠小说知识考核, 录取7名文字编辑,在上海商城背后租赁了一套120个平方米三房作编辑部。
1999年推出四辑《大侠与名探》,编辑部人员也从兼职变为全职(除主编与编审外), 同时推出“武侠新人新作丛书”,司马嘶风、徐雯怡、李超、郭凯、赵安东、马晓倩、戴伟敏等十位作家加盟。司马嘶风、听雪楼、沦月、步飞烟等武侠新作家为《大侠与名探》奉献新作,颇受关注。
《大侠与名探》培养一批武侠新作家,为温世仁年轻时构思的武侠,提供写作班子, 由温世仁分10次讲述他的构思:荆轲刺秦王,笔者整理出大纲,组织武侠作家写初稿,笔者协助温世仁润色修改,前后约三年时间。杀青前夕,突发意外,2003年12月7日,笔者正在香港出差,获悉温世仁在台北因脑中风遽然逝世,年仅55岁,这让笔者震惊惋惜无比。
温世仁逝世后,其弟温世义完成其兄遗愿,30万字的武侠长篇小说《秦时明月》得以问世,由杭州玄机科技信息公司制作3D武侠动画系列, 再与上海唐人电影制作有限公司合拍古典武侠连续剧,共54集,陆毅、陈妍希任主演。也圆了温世仁先生青年时代的一个梦。《大侠与名探》 于2004年出完第21期而谢幕。
我编《大侠与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