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文菁
阿拉上海小囡从小听的“金陵塔”侬还记得伐,袁一灵先生的代表作从塔的第一层、第三层一直唱到第十三层, 每一段当中插一段绕口令,节奏越来越快, 内容越来越复杂,但是始终咬字清爽,不打格楞。10月24日下午, 徐汇区天平街道的小朋友们,把“上海绕口令”的绝活又传承了下来,挖掘的传统曲目和原创新作一起,再现久违的上海味道,还正式举行了上海绕口令的“拜师收徒”仪式。
从原创绕口令说唱《上海真精彩》, 到挖掘出的几近失传的上海绕口令传统节目《一百零八将》《雷峰塔》,拜师仪式开始,徒弟们先向师傅和嘉宾汇报了阶段性学艺成果。
“上海绕口令”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依托上海绕口令传承基地, 天平街道从2017年至今已经举办了6期“上海绕口令”少儿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优秀学员。
今年五年级的小刘同学去年开始学上海绕口令,当天也是正式拜师学艺的徒弟之一,“绕口令学起来有一点难,要绕得准确,有时候会绕偏掉, 这个字音说不准确, 它就绕不好。 ”
“非遗在小朋友中的传承是很重要的,流失掉的曲目现在把它挖掘出来, 如果再不抢救的话就没有了,因此我们办了培训班,在培训班中现在又选择了一些小朋友以拜师的形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上海绕口令’好好保护和传承下来。” 天平“名家坊”成员、曲艺理论家徐维新告诉记者。
“学生仰慕老师艺术,决心投入老师门下;遵从师道,传承创新,刻苦学习, 德艺双馨; 恳请老师接纳。 ”“童声”拜师有礼有趣,仪式上的“师父”,是师承小刘春山(刘春山一脉)的殷志强、俞惠娣和师承徐维新(传唱“袁派”《金铃塔》)的上海滑稽剧团演员诸弘宇三位老师。“小徒弟”们集体向老师递上“投师贴”,送上鲜花,师父们则给每位徒弟回赠一副精美的“上海绕口令”乐器兼道具“三巧板”。
本土“非遗”拜师收徒
天平小囡再现“上海绕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