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读书是寂寞的。 对我而言,读书其实不寂寞。
所谓不寂寞,就是书中有各色各样的人物、言谈、行为与自己相伴,影响自己,遇上这么多的人,那就要选择境界高、情味深、人品好的作为自己的榜样,以此激励自己,好比擎起一支火炬,消融内心的冰点,点燃生活的热情,照亮未来的希望。 实不相瞒,年轻时读书似有功利性。“五十而知天命”, 这个时候开始有点明白为什么读书———读书不仅仅为“谋生”“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如何“做人”“为人”,读书使“智慧”“智识”得以开发,有“谋生”“生活”的“技术”“技巧”, 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六十则耳顺”,也许经历得多、涉世得深,原先心气浮躁、血气方刚逐步稳重起来,不去贪图读书的功利性,可称为业余读书。 业余读书,常常轻松自如地读各种书,美的丑的、好的差的、优的劣的都能容忍,不过自有舍取。 此时的读书能让心静下来,自由地读,读得自由,只是自愿,不是强求,既不为学问而学问,也不为论文而论文,既不献媚他人,也不迷失自我,进入一种极为轻松自由的境地,如孔夫子所言“默而识之”便得,此刻,心神遨游古今,思想飞翔天宇,这种快乐也许只有心静下来方能享受。
流水之声可以养耳,观书晓理可以养心。 这种读书养心,是不为外界的五光十色、光怪陆离所动,而在心灵深处汲取他人的智慧阳光和思想养分,渐渐地渗透,慢慢地陶冶,从而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愈加丰采、愈加洁净。也许默默的读书阻挡不住年岁的苍老,但足可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为年轻、更具活力。
说到读书养心,还须对书的重新认识。 以前对书的界定,通常指用纸张印刷而成的文字。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书作为文字的载体,其形态、形式发生颠覆性变革,比如,电子书横空出世,逐步出现“纸质书与电子书并存”“电子书跃跃一试,欲取代纸质书之势”,但我以为,这不过是书的载体形式的一场变革,其书的“本体要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在本质上没有变,准确说,现代人通常将书视为信息的载体与学习的工具,或誉为人类进步的阶梯、思想的宝库与智慧的结晶。相对讲,在现代社会,纸质书比较静态, 电子书比较动态,在这况境下,读书养心更要“寓动于静”,弄明白读书为何、养心何为,不管读书的形式如何变,读书的本质始终未变,由此把心静下来,在喧闹的世界里潜心读书,显得多么迫切、重要。
读书养心是一种内涵, 也是一种方法。对读书的方法,前人通过实践总结,有着不少的真知灼见,在文化典籍中亦记载了无数读书人勤学苦读的感人事迹,像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焚膏继晷、负薪挂角、圆木警枕等成语故事, 更是古代读书人刻苦勤勉的生动例证。读书的心境极为重要,而心境唯有在读中养,养中读,心境变佳,心胸变阔,在此过程中,就能正确处理博与约、学与问、学与思、信与疑等各种读书问题,而敢于质疑,实事求是,不盲目迷信,不盲从迷失,这是读书的正确态度,由此,读书养心才有正果。
读书是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