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徐汇区瑞金南路518号上海公安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以警察历史、 警察文化为收藏和展陈题材的国家二级博物馆,那年我从金山第一次走进博物馆,参加《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市公安局等单位联合举办“‘110’与您同行”的征文颁奖会。 我没有想到,我的那篇刊发在晚报的征文《雨中唤来窨井盖》小文章,竟会获得征文一等奖。心中一直纳闷,肯定是额骨头碰到了天花板,缘结公安博物馆,撞上大运了!
当时我供职公司门前水泥路上的两只窨井盖时不时不翼而飞,由于此处在罐区外,没有路灯照明,给上下班职工和附近的居民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 有位当地居民骑车因不慎掉入井内而头破血流,一时间人们谈“井”色变,人心惶惶。更为让人担忧的是,这失窃的窨井盖位于我公司的液化气灌区和上海石化的丁二烯灌区,属于重点防范的易燃易爆区域。 那个时候,来公司客户的液化气槽车从早到晚川流不息, 高峰时达100辆。 这些10吨至20吨的大家伙为了避让缺盖的窨井,常常左绕右绕避让。有次我总值班,一位司机坦言:若不及时处理,万一液化气槽车轮子卡在窨井里失去重心必定侧翻,槽车爆炸势必殃及两个灌区引发连锁反应,必定是一片火海,后果不堪设想。作为老石化,后果当然我们比谁都清楚。
万般无奈之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拨通了110电话。对方听了我的叙述,马上表示,他们会尽快联系相关单位解决,并仔细询问了窨井所处的方位。我记得很清楚,电话打完,这时突然下起雨来,在我办公室等候的员工有点失望,早不下,晚不下,在这个节骨眼当口下雨,看来仅存的一丝希望要被“雨”泡汤了。
我看看窗外,那雨紧一阵又一阵,只能向在上海公司的总经理如实汇报。 可我汇报电话仅过了半个小时,门卫喜滋滋地上来报告,新的窨井盖已就位了! 这真是雷厉风行兵贵神速的奇迹了! 我和生产部经理迫不及待地打着伞去查看窨井确定无误后,望着雨丝里远远驶去的工具车,不由感慨万分:“110”想我们所想,急我们所急, 雷厉风行为我们排忧解难,不愧为石化员工的知心人和贴心人啊。
我的那封读者来信很快在厂报上刊登了,我没有想到,第二天就接到了金山区公安局“110”指挥长的“感谢”电话,感谢我们公司员工对他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云云。其实,应该感谢的是“110”,是他们全心全意地为我们易燃易爆的石化企业保驾护航啊! 我至今不解的是:自打“110”雨中施以援手后,窨井盖就没有“飞”过。
没过几天, 生产部几个员工来我办公室通风报信:《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 上海市公安局等单位联合举办“‘110’与您同行”的征文活动,他们说了,你经常在晚报“夜光杯”发表文章,应该将这篇读者来信修改一下去参加征文活动。 我这篇《窨井缺盖子,110来解忧》的征文发给了《新民晚报》,一周后,晚报在显著位置以《雨中唤来窨井盖》为题刊登。一个月后,我接到晚报政法部俞记者的电话, 邀请我到公安博物馆参加颁奖会。 会议最后是《新民晚报》政法部主任沈吉庆先生代表“三大报”对获“一等奖”作者的征文逐篇点评, 在点评我这篇小文时用了“作者对工作区域非常熟悉,文章短小精悍,故事性强,有血有肉”云云。沈主任还要我谈谈“体会”。
虽然我离开工作岗位十年多了,但那年“雨中唤来窨井盖”的情景还是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警民忠于职守,齐心协力携手共创平安的“故事”仍让我激动。
我与“110”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