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记者 许晓红 图/资料
在美国读完博士回国创业的刘猛,一段时间不大适应,加入康健街道的新侨驿站后,他遇到一群经历相似的小伙伴,一起做志同道合的事情,感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和快乐。 刘猛说,是新侨驿站的“一家之主”、康健街道侨联主席戚伯意,当初向他热情介绍徐汇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不仅促成他的企业入驻徐汇康健,也把他拉进了侨联事业。
刚过60岁的戚伯意早年曾经旅居荷兰,回国后全家居住在康健社区。街道党工委慧眼识才,“三顾茅庐”劝说她参选侨联主席。 她放下起初“能不能做好”的忐忑,接受挑战,2011年当选街道侨联主席,2018年当选区侨联副主席,曾担任第15届区人大代表。 十年间,她得到市区侨联、康健街道的鼓励支持,“希望为大家做实事”,抱着朴素的初心,用心投入,不断拓展,以侨为桥,越走越宽。
以侨为桥联起人心
初见戚伯意,给人印象温婉清雅,而熟悉她的朋友知道“这可是位热心人呢”。 戚伯意本是位“全职太太”,在小区她领头组建了“太太协会”,担任会长,关心协助小区事务,继而被选上业委会主任。
她把这股劲头也带上了履新之路。 街道侨联络员是一支最基层工作力量, 他们本身是侨界成员,同时一手牵着侨联、居委,一手牵着归侨侨眷,做好联系和服务。“这是侨务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队伍,也是我们侨活跃在居民区的一张名片,要把我们侨界最好的面貌展现出来。 ”戚伯意说。 为此她在联络员中推行激励机制, 鼓励大家积极参加侨务宣传、建言献策,组织新老成员团建活动,在小区发挥好志愿者作用。 为了维护侨益又设立了“润语释疑工作室”,带领联络员接待侨界,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扰。 不少联络员说“找到了责任感、归属感”,现在主动联系小区,推进“侨之家”创建,尤其在垃圾分类等社区治理攻坚战中,更不乏他们的身影。 欣园居委侨联络员陈宝玉就是位热心公益的志愿者、楼组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高发期间,她一次次上门为侨界人士发放口罩,把侨联的关心送到家。 有一次垃圾分类志愿者值班日,她把在医院的母亲托付给丈夫和女儿照顾,坚持完成了志愿工作才赶去医院。
去年2月新冠疫情发生后,街道侨联在网上发起捐助活动,一呼百应,短短一天半社区侨界捐款就超过了2万元。
以侨为桥聚起力量
康健社区生活着4千余名侨界人士, 其中有20多位早期归国老华侨,“他们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回来参加建设的,如今年事已高,我们要做好关心和服务。 ”戚伯意多年来带领街道侨联坚持关爱制度,向老归侨夏送清凉冬送暖,志愿结对日常嘘寒问暖,她常常自己买了礼物上门慰问,而每年的集体庆生更是一次年度大联欢,新老侨界成员和共建的街道妇联、学生代表欢聚一堂,满场欢歌笑语。
钟老先生就是位老归侨,戚伯意时常关心看望他,令老先生十分感动,把她视为朋友,戚伯意也因此与老先生的女儿钟雯结识,巧了,竟是同行,钟雯正是东航侨联主席。
戚伯意的真心真情引出一场美好合作。 2020年11月,一家街道和一家央企的侨联、新侨驿站开启“互粉”模式,签下了结对共建的协议,留下“侨有东航,五洲翱翔;人人康健,为国奉献”的美好寄语。
以侨为桥凝心聚力,壮大朋友圈,为社会和谐发展尽一份力, 是戚伯意带领街道侨联坚持的方向。 多年来,他们跟上师大展开深度合作,建设“同心行”地校共建实践基地,打造新侨驿站“侨新愿能量站”,举办专题讲座、创业指导、沙龙分享, 让海归人才与高校学子碰撞出择业创业的火花。又与街道商会合作进行商务考察,形成党建+统战+营商的整体合力。
新侨驿站是上海市侨联面向新海归,打造的新时代侨务工作新平台之一。 戚伯意走访企业,招才纳士,为康健街道侨联新侨驿站汇聚起一支人才济济的新军。 2015年成立以来,新侨驿站和高校、企业聚焦创业创新展开交流合作,远赴云、贵、甘等地参与扶贫项目,荣膺全国优秀“侨胞之家”,发现培育了一批新侨中坚。
康健和东航两家侨联签约后展开了一系列共建活动。 他们走进小红书科技公司,畅谈创业经历,创新实践,分享经验,探讨问题。 他们携手上海新四军“沙家浜”部队历史研究会,走进中共四大纪念馆,听长津湖战役的老兵王伟方讲述那感天动地的英雄气概,在革命历史的教科书面前坚定拳拳报国心。
“通过这些合作拓宽了我们基层侨务的工作领域,深化了服务侨界服务社会的内涵,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戚伯意表示。
以侨为桥行得更远
今年6月7日,临港飞起了一只“侨小蝶”。4家单位签订了“侨之桥”创新创业联盟合作协议,戚伯意工作室便名列其中。签约同时也举行了一场侨界投身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座谈会,来自徐汇、浦东等区高校、企业的新侨人士畅述了投身大舞台,拥抱大机遇的热盼。“希望这次座谈和联盟成立如一只‘侨小蝶’扇动了一下翅膀,看能引起怎样的效应。 ”戚伯意同样投以热盼。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街道侨联先后与来访的丹东市侨联、江西赣州市侨联、宁波鄞州区侨联、致公党海外侨团等展开交流,学习“他山之石”。 到常熟、南京等地开展侨文化交流,挖掘新侨源,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维度。
2019年3月,应联合国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组织的邀请, 戚伯意带领街道侨联代表团,前往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联合国第63届世界妇女地位代表大会”开幕式。 戚伯意和上师大法政学院教授、康健街道侨联副主席邢海燕分别作交流发言。 大会期间,街道侨联的旗袍队为各国代表带来一场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会场上还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 两人发言完,一男子当场以莫须有的少数民族问题发问,不料问对人了,邢教授是土族,丈夫是藏族,她以流利英语淡定地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和生活, 以事实给予对方有力回击。戚伯意看到一位官员向她俩翘起大拇指。此次成行是通过康健两位新侨人士的牵线,作为徐汇区第一个站上国际活动舞台的基层侨联组织,他们聚起侨界力量,也展现了中国人的风釆。 同年11月, 戚伯意带着侨联汉舞队再赴日本大阪演出,传递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进入新时代,基层侨联工作也走在开拓创新的道路上。在区委统战部、康健街道指导支持下,本市首家以个人名义命名的侨务工作室———基层侨联创新实践戚伯意工作室成立,以领军人物的带动作用,开创基层侨务工作新气象。“我是把侨联当事业来做的。”尽管多年来诸多荣誉在身,戚伯意总是把眼光放在前方,如今她正在把重心之一聚焦到侨界“后浪”,新侨驿站引进了几名年轻的留学生,最小的不足20岁。“他们即将出国留学,希望侨联的关心和温暖陪伴着他们的留学生涯,陪伴他们成长,学成归来,建设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