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会雄
“徐家汇”由何而来? 徐汇区因何得名? 近日, 中国大戏院上演的原创话剧《大明崇祯五年》中,由主角徐光启亲口说出徐家汇的渊源。 这部极具现代风格的“历史戏”以一种近乎穿越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了一段别样的明朝末期历史,也让观众了解了徐汇、 乃至上海的精神起源。
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风雨飘摇的明朝末期。 关外的皇太极发兵攻打大凌河,将总兵官祖大寿围困于城中。 朝廷关于要不要救, 以及由谁来救产生了巨大分歧。 每个人、每个利益集团都有着自己的盘算。 在互相的掣肘和对抗下,事态终于朝着不可挽回的方向发展。
简洁抽象的舞台空间,现代风格的角色造型,不拖泥带水的人物交流,呈现着一段400年前的“历史故事”。 在《大明崇祯五年》的舞台上,没有“古装”,也没有“模仿历史”的痕迹。演员们将全部身着现代服装,以现代的对话风格和语境,演绎一段与当下世界紧紧相关的“明朝历史”。
话剧《大明崇祯五年》制作人魏嘉毅表示,创作组正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加强戏剧与当下世界的联系度, 提示观众,虽然故事发生在明朝,但却与当下世界局势也有着映射关系。
身为礼部尚书,内阁次辅,西学大家的徐光启一心以科学精神挽救当朝局势,有一个“小小心愿”是当上内阁首辅,造福百姓。但因为没有把心思用在人情世故上,而处处受挫。 甚至最终走向了悲剧性的结局。在剧末的一个小彩蛋中,徐光启亲口说出了一个小秘密,让观众恍然大悟。
“我死以后,我的亲朋好友,把我带回了我的故乡———上海,埋葬在那个后来因为我而更名的地方———徐家汇。 在那里,静静地注视着四百年来的沧海桑田,注视着那片土地逐渐繁荣兴盛! ”
导演李梦泽表示, 通过这个戏剧,他们想给观众呈现一种徐汇的精神,乃至上海的精神。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这些上海的精神特质在追求用西学的长处重振国家的徐光启身上得到了充分展现, 可见上海精神是有渊源,有传承的。
1633年,徐光启病逝于北京,后归葬于上海, 其子孙在墓地周围聚拢而居,并逐渐繁衍开来,因此得名徐家汇。再后来,徐汇区也因徐家汇而命名。 时至今日,徐家汇依然留存着徐光启墓、徐光启纪念馆等一系列怀念先贤的场所。
原创话剧《大明崇祯五年》上演
有着徐汇渊源的“现代历史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