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 骑花马,带大刀, 从你家门前走一遭……”这是贯穿于影片《南京照相馆》中的一首童谣, 原本高高的城墙捍卫着南京百姓的安宁祥和生活, 却一夜之间被日寇践踏攻破, 人类的文明之“城” 轰然倒塌,这些禽兽“骑花马、带大刀”,进而城内血流成河、哀鸿遍野……
影片讲述 1937 年12月, 侵华日军攻陷南京,一群南京普通百姓躲在吉祥照相馆中避难。为了生存,他们被迫帮助侵华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冲洗底片,却意外冲印出了能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原本只想在大屠杀中保命的他们,决定冒死将这些揭露日军暴行真相的底片运送出去、公之于众。
该片除了开始时的战争场面,大部分篇幅用照相馆这个特殊视角,带我们走进那段沉重的历史。苏永昌是一名普通的邮差,南京沦陷他被汉奸王广海介绍给伊藤秀夫协助冲洗底片。然而他对这一技术一窍不通。在吉祥照相馆地下室偶遇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告知原委后,老金连夜教他冲洗胶片,从而躲过伊藤秀夫对他的考验。影片刻画了苏永昌面对日寇的残暴行径, 从开始的害怕、恐惧、 猥琐到最后的愤怒、反抗、搏斗,彰显了中国人民在刽子手面前的不屈不挠之英勇壮举。
抗日题材的影片我们并不陌生, 然此片有诸多“意象”镜头,超出了主题艺术之上。 如为了拍摄日寇屠杀南京市民, 伊藤秀夫先让士兵摆好杀人姿势,然后开始拍摄。 此时,画面上扣动扳机的镜头和按相机快门的镜头同时交替闪现, 强化了观众的视觉效应: 当快门成为枪声的注脚, 当枪声成为快门的和弦, 无不揭示了日寇的凶残、 平民的弱怜以及法西斯的深重罪孽。
还有一些细节,如林毓秀被逼着露出笑容拍照时,指甲把手心掐出了血印;苏永昌悄悄把馒头分给小婴儿;照相馆的玻璃窗上,总有一道擦不掉的裂痕……这些看似普通的动作与空镜头,反映了一群小人物在暗红灯下,他们用颤抖的手冲洗民族的伤疤,把真实的底片当成戳穿谎言的子弹。尤其是那一场戏,老金拉动背景幕布,同伴们眼含热泪细数着北平故宫、杭州柳浪闻莺、 上海城隍庙、武汉黄鹤楼、巍巍万里长城等祖国各地名胜,喊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这一幕令无数观众潸然泪下。 因为,这群小人物是暗房里的光亮;是万物凋零深埋地下的生机。 一旦暗房被打开,那底片上无法抹去的历史将被光明照亮。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影片《南京照相馆》从照相馆的细微切口出发,将历史“具象化”地呈现在了观众眼前。这不是重历伤痛,而是触摸那些在至暗时刻,依然选择点燃火种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