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旺
在“家+书屋”的活动现场,总有一些身影不计回报,却用最真挚的行动点燃亲子家庭的参与热情。 她们是社区里的“故事妈妈”,是高校里的“教育达人”,用志愿力量为这个项目注入了最柔软的生命力。
“即使下大雨,30多组家庭也准时到了,没有一个人缺席。 ”新华博库“家+书屋”主理人赵菲至今记得6月的那场双语故事会。 主讲人沈恋平是区级“最美家庭”获得者,她踩着积水走进书店时裤脚已湿透,却笑着说:“只要孩子们来,我就来。 ”
五年前搬到田林街道爱建园社区后,沈恋平发现邻居家的孩子总抱着平板电脑不放,便考虑在社区公益图书馆开起了双语故事会。“不是逼孩子背单词,而是让他们觉得‘阅读比电子设备有趣’。 ”她的方法很特别,读《好饿的毛毛虫》时会带孩子观察真实的毛毛虫,讲《食物的旅行》时会教孩子做简单的三明治。
今年年初,得知新华博库成为“家+书屋”,沈恋平主动联系赵菲:“我想把故事会开到书店去, 让更多孩子受益。 ”从此,她每月来一次,分文不取。在6月的“食物主题”故事会中,她带了面包片、生菜、番茄,教孩子们用英语说食材名称,一起做三明治,最后边吃边读故事。“有个小男孩说‘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三明治’,其实他是喜欢这种边玩边学的感觉。 ”沈恋平说。
家长们的反馈让她坚定了脚步。 有位妈妈说,孩子以前抗拒英语, 现在会主动问“下次故事会上讲什么”;还有双职工家长特地留言:“您的活动在周末上午,正好帮我们解决了‘带娃难题’。 ”沈恋平笑着说:“我不是老师,只是个爱讲故事的妈妈,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就够了。 ”
沈恋平和故事妈妈们的付出, 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新华博库的亲子活动参与率从每月50组提升到150组,不少家长受她们感染,主动申请当“临时志愿者”,有爸爸带工具来修书架,有妈妈自制点心分享给孩子,还有中学生来帮忙整理绘本。
“志愿者不是来‘帮忙’的,是来‘共建’的。 ”赵菲说,正是这些不计回报的爱,让“家+书屋”有了超越“空间”的意义———它不仅是读书的地方,更是传递善意、温暖和成长力量的港湾。

“裤脚淌水也要来! ”
田林街道志愿力量让书店成为“温暖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