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姚丽敏
漕河泾街道的清晨,总能看到居委会干部穿梭在小区楼栋间。他们手机里不仅保存着小区重点关注人群的详细信息,还存着片区民警、律师、物业的联系群———这是街道创新推行“三五”工作法(即“五驻”接待、“五色”处置、“五制”保障)后,民情快办机制在基层落地的日常图景。
石龙片区的民情快办接待窗前,居委会干部张恺华、朱超原本只是帮一位老人调试手机,却在闲聊时发现老人眼神里藏着执拗。“我刷到一个短视频,上面说有律师能帮忙追欠款,不成功不收费。 ”老人边说边打算拨号,两人心里“咯噔”一下———这正是“五色”处置中标记的高风险诈骗陷阱。
他们立刻与民情快办指导员蔡丽芬一起为老人拆解骗局:“哪有律师没办事先打包票的?”“这些人可能是想套取您的个人信息。”正说着,片警陈龙巡逻经过,警务力量的加入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大家耐心地劝导,终于让老人攥着手机的手松了下来,一场财产损失的风险悄然化解。
这几双“火眼金睛”,正是“五驻”力量中“专驻”与“常驻”人员日复一日练出的敏锐———他们知道,老人的“小事”里可能藏着大风险, 主动多问一句、 多观察一分,就可能守住他们的“钱袋子”。
面对突发险情,民情快办机制的协同作战能力更显关键。薛家宅居委会接到为老服务热线紧急转报:独居老人王阿姨家中烟雾报警器长鸣,电话失联! 这属于“五色”机制中的红色紧急事,居委会干部刘芳、郭艳、胡雪娟与保安队长火速出动。
抵达楼道时,浓烟已从厨房涌出。 面对紧闭的房门,他们临危不乱: 一人迅速联系王阿姨,一人手持灭火器严阵以待,一人耐心安抚心情紧张的邻居。没过多久, 王阿姨颤抖着双手打开门, 居委会干部立即关闭煤气、打开窗户。 由于他们的专业处置,避免了一场火灾悲剧。 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展现了“五制”保障中的应急响应机制,协同作战让“未诉先办”成为守护生命的坚实屏障。
同样温暖的生命接力发生在罗城社区。席阿姨外出时不慎摔倒,热心居民第一时间联系社区并拨打120,居委会社工顾佳玲、龚金香闻讯而来。 120虽已抵达, 但家属需一小时才能赶到,居委会社工毫不犹豫主动请缨:“家属还在路上,我们先陪席阿姨去医院! ”她们随救护车全程陪同老人, 并安抚老人的情绪,直至家属赶来交接。正是“红色紧急事” 的应急响应机制,为意外受伤的老人打通了及时救治与情感支持的“生命通道”。
从“五驻”力量在党群服务中心随时待命,到“五色”分类让问题处置有章可循,再到“五制”保障让服务落地有声,“三五”工作法就像一张细密的网,把民情民意的收集、处置、反馈拧成了一股绳。 这背后,是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的理念转变,是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机制升级,更是对“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深刻践行。当银龄老人的笑容越来越多,当社区里的险情越来越少, 这条民情快办的暖心路,正越走越宽。

创新推行“三五”工作法
漕河泾街道用民情快办守护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