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既不在山清水秀的农村, 也不在渔舟唱晚的海岛, 而是挤在申城逼仄老旧的石库门弄堂里。光阴如梭,时过境迁, 淡淡的乡愁至今依然萦绕心间。
小时候, 我家安顿在新闸路新昌路口的和乐里亭子间,朝北狭小, 楼梯陡窄, 冬冷夏热,异常艰苦,可在上海钟厂做冲床活儿的父亲总是自己找乐子。寒冬腊月,夜晚中班收工的回家路上, 迎着纷纷扬扬的雪花, 他情不自禁哼上一段京剧《智取威虎山》唱段:“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 望飞雪,漫天舞,巍巍崇山披银装,好一派北国风光。 ”酷暑难熬,父亲买来“华东26号”黒籽黄瓤大西瓜, 从和乐里弄堂的井里提上一桶水来浸泡西瓜,还“创意”地在半个西瓜的底部戳一个小洞,垫上搪瓷大口杯,自得其乐地对我说,等你吃完瓜瓤,又可享受半杯“冰镇西瓜汁”了。 父亲始终葆有“船到桥头自会直”的开朗心态, 直面当时清贫困乏的生活, 给我们小辈鼓起希望的风帆, 去追求积极向上的快乐人生, 并在追求过程中体悟“幸福”的丰盈内涵。
一九八○年, 父亲从上海钟厂调到上海人民出版社青年读物编辑室任编辑。 曾经担任团市委宣传部、 组织部和机关党委领导的他如鱼得水。 他作为责任编辑的好书一部接一部推出,《团干部的修养和工作方法》《献给正在思考的大学生》《高考顾问》《中外雕塑名作欣赏》等等刚上架便成了畅销书,有的还斩获全国优秀图书奖。
能有这么富有责任心的父亲是我的幸运。 那天已经很晚了,电话铃声忽然响起,是父亲打来的。 他认真地指出我责编《上海通服报》 版面上的错别字:“再接再励” 应为“再接再厉”,“璀灿”应是“璀璨”,“截止年底”应为“截至年底”。“要知道,你的一时粗心大意,是会有损公司形象, 甚至要误人子弟的”。打那以后,我对《上海通服报》的文字校对不敢懈怠,吃不准的查字典,有把握的看三遍,在综合部主任严格把关下,多年来做到了“零差错”。
自从2003年初,公司领导让我独自挑起《上海通服报》新闻策划、采访、撰写、组稿、编辑、排版、校对、分发的“一条龙”重担。直至正式退休的十八年办报经历中, 我始终以编辑岗位上孜孜以求的父亲为标杆, 如愿实现了为公司撰写各类文章100多万字、 编撰8本书、编发461期《上海通服报》的“小目标”。 我用了十个月时间,马不停蹄为《徐汇报》完成了徐汇区红色景点和人文打卡地的20幅钢笔画,以及与之配套的20首诗歌。
今天, 夕阳余辉照亮了半个屋子, 栀子花的馨香飘逸整个房间。 我深情地凝视书橱里父母双亲那和蔼笑容的照片,回想满是书香的家庭文化的雨露滋养, 不禁充满了对他们的感恩之心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难忘家庭文化的雨露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