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出历史舞台发源于乌泥泾的“棉花革命”,温暖世界700多年,奠定了上海地区繁荣昌盛的产业基础,也慢慢成为当时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据《上海纺织工业一百五十年(1861-2010年大事记)》:清中叶, 上海地区年产棉布4500万至5000万匹,大量销往东北、山东等地,紫花布等经广州口岸输出西方各国。 高峰年间, 每年向国内外市场输出棉布3500万至4000万匹, 年贸易额白银700万至800万两。
紫花布为代表的棉纺织业促进了国计民生。黄道婆总结的手工棉纺织技艺,从乌泥泾传至松江全府,进而传遍整个江南。 元、明、清三代约600年,以松江府为中心的江南棉纺织业独步全国,成为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民谚,也赢得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赞誉。
经黄道婆的革新和推广,松江地区的棉纺织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到了明代,松江已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上海纺 织 工 业 一 百 五 十 年(1861-2010年大事记)》 的数据表明,万历年间,上海县30万城乡人口中有20万人从事手工棉纺织生产,整个上海地区年产棉布3000万至3500万匹,品种以原棉品种、质地分,有紫花布、白棉布、黄纱布。
以紫花布为代表的中国棉织产品,也在欧美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据英国1883年出版的《中国博览》记载,在英国人人以穿着紫花布为荣,似乎没有这种中国棉布裁制的服装,就不配称为绅士,难以登大雅之堂。 紫花布成为欧洲许多贵族、绅士追逐的时尚。 这种紫花布裤子,如今也作为历史文物被保存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中。
直到19世纪初叶,英国的纺织工艺仍较为落后,美国的纺织工业甚至还没有建立起来。 反观中国, 棉花纺织业已有数百年的蓬勃发展历程,以紫花布为代表的棉纺织品在质地、花色等各个方面都超过了欧洲生产的布匹,而且价格低廉。 因此,紫花布被大量出口到海外,并成为欧美贵族追逐的时尚物品,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这种局面很快迎来了巨大改变。 虽然广州怡和洋行在向他们往来的商家发送的行情报告中,还说到“中国土产的‘紫花布’,无论在质地和成本上都优于曼彻斯特的棉布”,但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用新发明的纺织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在性价比和质量方面不断进步,最终结果我们都看到了, 手工终于败给了机器,“紫花布”也就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如今,随着各方人士的深入研究与挖掘,曾一度湮没在时光中的“紫花布”,拂去历史尘埃后又再次浮现世人眼前。百多年前,它作为“中国名片”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行销海外,在世界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时尚华章,也为上海城市记忆镌刻下了生动而鲜活的历史印记。 (完)

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回响到“一带一路”的上海实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