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冬天, 那时的雪,似乎比现在更白,冰凌更透。儿时的我记得,每当春节将至,父亲便忙碌起来。他的双手,总是沾满墨迹,写的一手好字。
春节,是岁月的盛宴。 而在这盛大的节日里,家家户户都有个习惯———贴春联。 红纸黑字, 寄寓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村里的乡亲们,谁家要是少了那一副大红的春联,仿佛就少了些年味。于是,父亲早早地买回了红纸,准备好了他的文房四宝。 笔走龙蛇,墨舞翩翩,一个个潇洒自如的汉字跃然纸上。 他不是为了名誉,也不会有任何的碎银。他写,只因乡亲们的盛情难却,只因那浓浓的乡情。
写好了春联, 父亲便挨家挨户地送去。他的脚步轻盈,生怕打搅了乡亲们的梦。 每当我看到乡亲们拿到春联时那喜悦的神情,心中都无比的欣慰。 那一刻,我觉得父亲的笔墨都活了起来,仿佛有了生命。
如今,时代变迁,许多事物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在我心中,那墨香依旧,那年的味道依旧。我父亲虽然已离世三十多年了,只要春节一到,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会感觉父亲的笔墨、那份年味永远陪伴着我。
曾经,春节的年货市场上,手写的春联是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印刷体的春联逐渐占据了市场。 那些整齐划一、金光闪闪的春联,虽然艳丽耀眼,但我还是觉得缺少了那份独特的韵味。
手写的春联,每一笔都蕴含着书写者的情感与心血。每一个字都如同一个小小的故事,讲述着家族的传承、乡亲的情缘。而印刷体的春联,尽管精致华丽,却仿佛少了些温度,少了些情感的共鸣。
我的老乡陈墨石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草书大家。 前几年,他给我送来一个用大红宣纸亲笔写的“福”字,我没有舍得过春节的时候张贴, 裱好后用镜框镶起来放在书橱里,留着慢慢欣赏。怀恋那手写的墨香。那是家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是记忆的味道。每年回家,都能看到那份手写的韵味,这墨香也会弥漫在每一个春节的角落。
县书法家协会主席谢骏是我的好友。前些年我回家过春节,看到老谢在春节前组织书法家们下乡写春联,让墨香重新弥漫在乡间田野。 他们携带笔墨纸砚,会在村里的广场,图书阅览室,大会议室等地摆开书案,为乡亲们书写春联。他们挥毫泼墨,笔走龙蛇,将美好的祝愿化作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
乡亲们闻讯而来,纷纷排队等候领取春联。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感激之情,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副副春联的意义远不止于装饰门面,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我的外孙女上小学一年级,她正坐于桌前,手中握着毛笔,轻沾墨水,一笔一划地练习着汉字。 稚嫩的手法,透露着美好的潜力和希望。 陪伴在她身旁,我仿佛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心中满是回忆与感慨。
这些天, 我外孙女每天都在练习几幅春联的毛笔字, 当然她书写的字去送人还没到那个阶段。 但我决定了,把她写的春联贴在家里, 尽管字写得不如市场上买的印刷春联,而外孙女手写的墨香,不仅仅是祝福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家族的传承。

怀念春联里的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