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牌菜滋味绵长
为了吸引更多顾客,每家饭店都在推陈出新,有的别出心裁地推出了歌舞表演,饭店的装潢和菜肴也各具特色。 由于小时候经常被家人带到功德林吃饭, 成年后的唐怡春也特别喜欢吃这里的素食, 尤其是油焖烤麸和松子黄鱼(素食荤做,主料是菇类)这两道菜,他一吃就是几十年。 等到了自己和夫人吴伟珍谈恋爱的时候, 唐怡春也会不由自主地把她带到功德林来。
为了稳住客源, 每家饭店除了在消费层次上明确定位之外, 在招牌菜的维护上更是费尽心思,各有招数,看似简单的一道菜, 背后花的功夫却只有大厨们才知道。粤味馆以上海菜为主,带有一点广帮的点心,还有一些小炒类。主厨姚思明说:“像一道石锅芋艿,看看很简单,实际上里面要放的东西可多了,把三花淡奶、炼乳、椰浆、冰糖、蜂蜜、桂花打在一起,最起码要醒十个小时以上, 再从冰箱里拿出来,浇上巧克力丁,然后再进行后面的烹饪步骤, 做法蛮有讲究的。 ”
在黄河路最人声鼎沸的时期, 这条路上每家饭店几乎都要提前半个多月订位, 一到春节就更是一座难求。
苔圣园的菜品较有上海特色,那些想品尝上海传统菜肴的外国人也特别喜欢到这里来吃饭。来自匈牙利的辛莉薇除了自己经常光顾苔圣园之外,还把住在国际饭店里的匈牙利朋友们一起带来品尝美味。“国际饭店是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设计的, 如果有匈牙利友人来沪,一般都会住宿在那里,我们就一起来这里吃饭。 我最喜欢吃的是生煎包,也很喜欢干锅花菜、 干煸豇豆……这里做的菜的味道,有一些很像我们匈牙利菜的风味。 ”
黄河路最南端的功德林的特点是素食荤做,最著名的一道菜素蟹粉,经过几代厨师的努力,无论是从造型还是从口感上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德林素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友铭介绍, 最早做素蟹粉,他们是用南瓜泥和土豆泥放在一起炒制。“土豆泥混合南瓜泥在油里煸炒后, 南瓜形成不了颗粒。后来又试着用胡萝卜泥替代南瓜泥。 胡萝卜泥在油里煎了以后,收缩成颗粒状,跟真的蟹粉,无论是在形状、颜色,还是口味上,都很接近。 ”
从1932年到1997年,功德林将素食荤做、素食精做的技艺在黄河路上传承了六十多年。 由于美食街整体格局的调整,功德林曾一度离开黄河路,搬到了相去不远的南京西路。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亚洲金融风暴让黄河路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寒冬。2003年,非典的袭来给餐饮业带来了又一重打击,黄河路上的商家也随之面临第二个寒冬。 此后,黄河路的生意陷入颓势,在菜价利润不断削弱的情况下,许多饭店都难以为继、陆续关门。
面对诸多困难, 仍有不少饭店在黄河路上坚守了下来。 为了把自己辛苦打拼多年才开创出来的乾隆美食经营好,从来没有学过企业管理的王金招自己到大学里面去进修, 并且挤出时间在网上自学相关的专业知识。 增长了企业管理知识的她学以致用, 在市场低迷而竞争又很激烈的情况下将饭店经营得有声有色。2011年,在王金招十多年的用心经营下,乾隆美食在黄河路不光站稳了脚跟,而且还有了相当可观的规模。
2012年,功德林在创办90周年的时候又重新回到了黄河路,店面装修一新,上海的老客人们在享受传统美食的同时,还能品尝到与时俱进的创新菜肴。
对面国际饭店西饼屋门前排起的长队也成了黄河路上的另一道风景, 在西饼屋的楼上,就是蝴蝶酥的生产车间,平均每天1500斤面粉的生产量让西点师和同事们忙个不停。
三十年过去了, 黄河路上的饭店起起落落, 如今留下的饭店经历住了时间的考验, 在继承传统和创新改良上保留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食风格。 但毕竟时代车轮滚滚向前, 随着各类购物中心和更多新兴餐饮美食街的出现, 黄河路曾经的辉煌也已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风光,长久地留在了上海人的记忆里。
世事变迁,容颜易改。不变的永远是人们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完)

档案春秋
吃在黄河路的真实历史,你了解多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