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骏代表:打造样本典范 徐汇有信心
中智股份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陶骏代表表示,“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徐汇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了全面的总结,尤其在落实‘4+3+X’产业布局上做出了大量努力,取得的成效非常显著。”他认为,成绩斐然源于徐汇区对于营商环境的打造,各方面的措施和保障提振了企业投资徐汇、扎根徐汇、与徐汇共同发展的信心。
2023年,徐汇区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1家、外资研发中心1家,累计总量保持中心城区第一。2024年,徐汇区将持续强化中心辐射功能,积极引进高能级总部企业、外资研发中心,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服务机构,持续推进总部增能,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要让更多人知道徐汇、了解徐汇、爱上徐汇,还需“走出去”。陶骏代表看到,2023年徐汇区委区政府陆续前往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向全世界优秀的企业推荐徐汇。“现在的西岸,是一个投资的热土;徐家汇地区的商圈,也正迎来整个功能的改造、商圈的升级,都带来了新一轮的城市发展的契机。”陶骏代表信心满满地表示,“未来我们的徐汇区会成为居民安居乐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热土。”
李明瑞代表:把人才“引进来”,让文化“走出去”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基。“长期以来,徐汇区十分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在鹰角网络常务副总裁李明瑞代表看来,企业发展不仅需要科技型人才,也需要人文社科类人才。同时,在相应的人才引进措施上还须持续优化与创新,打造专属徐汇的方式、方法和政策。
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李明瑞代表不仅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一直期待获得海外市场的认可。他认为,对于海外市场认知的缺乏,不仅会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同时也阻碍了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
如何加强国内产业与海外产业、海外高等院校的交流学习,对外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今年两会上,他找到了答案。“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徐汇区正在发挥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效应,引育文化出口龙头企业,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我想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当今世界先进技术理念、经营方式以及地方习俗。”李明瑞代表表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用融通中外的话语形式表现出来,更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类产业“走出去”。
李涛代表:高校如何助力徐汇科创发展
“2023年,徐汇区在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关键数据都是令人振奋的。”区人大代表、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李涛第一感受就是成果喜人。
过去一年,徐汇区区内单位共80项(人)获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占全市1/4以上。率先发布全市首个区级人工智能大模型专项政策,市区共建的上海“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暨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生态集聚区在西岸揭牌运营。“高校作为科技人才聚集地,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愈加凸显。”李涛代表认为,徐汇区这几年的发展与区内各高校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教育作用非常显著。
对于高校如何提高区域性科创策源贡献,李涛代表表示,此次政府报告里提出了“4+3+X”产业布局,和华东理工大学“两新两大”,即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大安全的发展战略非常契合。
李涛代表透露华理南校区正在准备建立合成生物科研平台,他认为这在契合徐汇区加强合成生物新赛道理念的同时,华东理工大学与徐汇区之间的合作也将变得更加紧密。
竺琼代表:以数字技术赋能,打造5G社区医院
作为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竺琼代表格外关注报告中所涉及的“医疗清单”。2023年,徐汇区加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推进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提升与优化,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提升到80%,居民获得感和满意度日益增强。“从报告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未来我们的生活一定是与数字技术息息相关的。”竺琼代表认为,将数字化、国际化元素融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性、科研性、数字融合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未来大势所趋。
“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早在2年前就完成了5G社区医院的打造。”竺琼代表自豪道,“2023年我们已经完成了3个5G医疗场景在社区的应用,同时还联合徐汇区中心医院,将B超诊断技术打破物理空间,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谈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未来发展,与民政及相关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将中心标准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迈进是竺琼代表的最大心愿。
余美香代表:推开每扇居民的门,都能有笑脸相迎
作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徐汇区徐家汇街道乐山二三村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一点,让来自乐山二三村居民区的党总支书记余美代表香印象深刻。
回忆起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过程,余美香说道,严标准、高要求是关键。当时,专家组在看过乐山党群中心台账后,现场实地调研了乐山社区食堂、乐山口袋公园、乐山博物馆与乐山二三村社区。“在专家跟居民的互动当中,我们找到了打造方向,收获了好的口碑。”
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从普通社工再到居民“代言人”,一路走来,余美香用奉献诠释社工的社区情怀,用行动打造乐山二三村居民的美好生活。关于未来,余美香说道:“希望徐汇未来一路繁花似锦、满眼山色春海,希望推开每一扇居民的门都能有一张幸福的笑脸相迎。”
王向导委员:让更多科创人才在徐汇安居乐业
自2014年回到上海,王向导便扎根在徐汇,创办了上海大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仟寻moseeker)。作为一名深耕于高新技术领域的从业者,他始终认为,人才体系的培养和建设是企业最为核心的竞争力。
王向导以“硅谷”作为例子,从科创人才生活工作的大环境作为切入点,表达了“安居乐业的大环境对科创人才发展十分重要”的观点。“安居”才能“乐业”。王向导指出,提供优质的“安居”环境,才能让科创人才将更多心思与精力放在科研创新上。王向导表示,徐汇区保障性住房基地的建设,不仅为科创人才提供了拎包入住的居住环境,还能消除他们买房难、租房贵的后顾之忧。同时,依托大院大所大校大企集聚优势,徐汇区拥有丰厚的科研、创新土壤。这些“土壤”不仅是人才创意的“孵化器”,更是科技成果展现的“大舞台”。
近年来,徐汇区紧紧围绕上海建设高水平人才新高地的总体目标,构造“安居宜居”软环境,打造“乐业发展”硬装备,让更多的人才选择徐汇、扎根徐汇、发展在徐汇。
张恒通委员:学习淄博、“尔滨”,打造“徐汇现象”
张恒通委员表示,过去一年区政府在促发展、惠民生、保就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十分瞩目。“对于徐汇的企业和居民来说,2024年将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年。”
新的一年,要全面提升政府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加快打造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对此,张恒通委员深有感触。“大家都知道2023年上半年的‘淄博烧烤’现象,近期又出现了‘南方小土豆勇闯哈尔滨’现象。对于徐汇人来讲,我们也特别期待2024年能够出现‘上海徐汇’现象。”
身兼政协委员和职业律师双重身份,张恒通委员对律师这个职业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一名合格的律师不仅要完成本职工作,更要履行相应社会责任,践行社会公益。
新的一年,如何优化区域法治营商环境,让企业法律服务触手可达,这也是张恒通委员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希望可以节省企业寻找律师的时间,提升律师匹配效率,将企业的法律服务需求第一时间解决掉。”并对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智慧医疗、金融服务等智能领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新问题导致的法律问题予以重视。
张志锋委员: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百姓“家门口”
2023年,徐汇全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除了发展重点产业、增强科创力量、提高营商服务能力外,徐汇区着眼于帮百姓办实事惠民生,让市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在基层医疗服务上,徐汇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市医疗急救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张志锋委员认为,伴随着徐汇区不断加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推进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提升与优化,百姓真正实现了花更少的钱,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小病不出门、大病及时看、家门口看名医、家里享受护理……”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和群众生活的幸福感息息相关,在张志锋看来,高品质的医疗服务体系离不开各类医疗服务的要素资源和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谈及未来徐汇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张志锋信心满满地表示,“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2024年徐汇医疗卫生服务会更上一层台阶。”
赵敏委员:让科技创新为“健康徐汇”加油
作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赵敏委员格外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涉及“民生清单”。2023年,徐汇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完成8方面61项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日益增强。“无论是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还是整个环境的优化,徐汇区格外重视民生工作。”赵敏委员表示,“生活在徐汇是格外幸福的,作为徐汇的一员觉得非常自豪。”
2024年,徐汇区将建设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医联体建设,做优分级诊疗,让更多群众愿意到社区首诊和就诊。同时,实现区公共卫生中心、区精神卫生中心等项目开工。
对此,赵敏委员充满期待:“其实精神也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事关我们每个人的家庭幸福,还有社会安定,甚至是更高品质的生活。我觉得徐汇区政府的工作报告,很多都跟医疗体系、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同时,赵敏委员认为,联合教育、民政、学校等系统,构建心理健康促进、预防体系,对于青少年成长格外重要。“徐汇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借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
刘以研委员:金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一方面我对徐汇取得的业绩和成效感到很振奋,另一方面心里也觉得沉甸甸。”浦发银行副行长刘以研委员表示。
“徐汇在经济建设硬实力和为民服务软实力上是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在谈到徐汇经济方面的最大感受就是,“通过总量的稳定和增量的提高,徐汇把整个经济盘稳住了!”刘以研表示,特别是通过产业布局调整,新的科技成果的应用以及功能区的重新摆布,促进成果转化之后,新的动能产生强劲动力。
面对如何加强人才引进和配置这一难题,刘以研认为,企业只有具备热爱金融、具备金融常识和知识、真正把握金融的实质等特质,才会愿意服务于实体经济。因此,在人才标准方面,也需要他们具备政治素养、专业素质和敢于奉献与吃苦等品质。
谈论到科技与金融如何融合发展?刘以研表示,处于不同阶段的科技企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不一样。配合相应的金融产品,才能使银行的资本与科创成果先融合再产生真正的生产力,最终实现产业的升级和中国核心竞争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