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徐汇区区长 钟晓咏
二○二三年工作回顾
【一】稳增长促发展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
产业发展再上台阶。落实“4+3+X”产业布局,四大产业集群加速迈向千亿级,徐汇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获国家发改委评价优秀。预计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预计商品销售总额完成8155亿元,同比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10亿元,同比增长14.5%。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90亿元。新增上市企业4家。1个1类创新药、2个医疗器械创新产品获批上市。
科创动能更加强劲。区内单位共80项(人)获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率先发布全市首个区级人工智能大模型专项政策,启动建设六大科创街区,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全年提供租房补贴2203万元,新增人才公寓1513套。入选首批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地区。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市第一。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上线13个“免申即享”事项、新增8项“一件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欧美之外设立的首个全球性一类中心———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徐汇滨江;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签约开启新一轮五年合作。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1家、外资研发中心1家,累计总量保持中心城区第一。预计全年实到外资17.1亿美元,同比增长37.3%。
营商服务成效明显。落实优化营商环境6.0版改革任务,民企税收贡献度提升8.3个百分点、达47.4%。引进亿元级项目12个、千万级项目79个。纳统楼宇属地率60.79%,较上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年税收超亿元楼宇达72幢。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徐汇交易分团实现意向成交总金额超8亿美元,创下历年新高。
【二】扩投资抓项目重大工程建设有力有序
五大功能区架构确立。大徐家汇功能区启动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西岸滨江功能区加快推进六大组团建设招商。漕开发拓展功能区加快推进漕宝路科创轴带规划建设。徐汇中城功能区加快推进南北交通路网建设。华泾门户功能区加快推进城市配套功能完善。
重大项目建设加力推进。徐家汇中心370米最高楼T2塔楼结构封顶,西岸金融城G街坊等竣工验收,鑫耀中城二期主体结构封顶。徐家汇天桥连廊四期主体结构完成。全年新开工道路31条,完工14条;有序实施“六纵”道路建设。配合推进轨交23号线、机场联络线徐汇段建设。全年新增公共泊位5186个、公共充电桩692个。
【三】办实事惠民生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完成全区零星旧改“清零”。启动实施片区整体更新。加快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完成率全市第一,受益居民2100余户。电梯加装新签约501台、完工335台,完工数全市第一。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2816套(间)。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打造14个“宜业BOX”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服务,帮助998名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业。乐龄汇南部养老中心竣工投用,完成102张认知症床位建设、558户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为8737户特殊困难老人安装烟感、生命体征监测等设备,全年发放各类社会救助金3.41亿元,救助各类对象29.06万人次。
生活服务更加便捷。布局集“社区食堂、社区卫生站、社区文体、社区助浴”等功能为一体的邻里汇·党群服务中心40个。完成7个菜市场改造提升,新增市级早餐工程网点87个,开设3个“白领午餐”供应点。新建改建社区市民健身中心2个、运动球场10片、健身驿站3个。
基层治理基础夯实。深入推进党建引领片区治理机制。常态化开展“四百”大走访活动。徐汇“居村微平台”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案例荣获第五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四】重优质促均衡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教育体系持续完善。与上海师范大学共建“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成立5个学前教育集团,新增17个公办托幼一体园,实施第二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宋庆龄幼儿园、宋庆龄小学开工,信息管理学校新校、上汇实验小学部建成投用。
医疗服务扩容提质。南部医疗中心建成。徐汇老年护理医院投入运营。组建区康复医院、区妇幼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提升到80%;创建5家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
文旅活力不断迸发。徐家汇书院火爆开业,全年入馆196万人次。6处空间入选全市50处“家门口的好去处”。新增10个文旅融合公共服务点位。成功创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徐家汇体育公园全新亮相。全年新增体育场地面积超6万平方米。FISE世界极限运动巡回赛上海站落户西岸。
【五】强管理提能级城区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两网建设效能提升。深化“一网通办”,作为全市唯一代表入选国家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强化“一网统管”,完成全区10万个“城市家具”编码建模;建成投用41个应用场景。“徐汇现代城区治理数字系统”荣获2023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五大获奖案例之一。“徐汇区智慧政府建设”获评2023年全国数字政府50强。
精细治理深入推进。完成20公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竣工量位列全市第一。新增绿地23.37公顷、城市绿道3.1公里、立体绿化2.52万平方米。实现徐家汇商圈景观灯光提升、内环高架沿线亮化。完成32条“美丽街区”景观道路建设,新建改造400余处休憩公共座椅。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5%。11个市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Ⅲ水质标准,完成河道贯通4.6公里;PM2.5平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达到87.7%。
城区安全保障有力。完成167户液化气非居用户改造。完成329个小区非机动车充电设施建设。
二○二四年主要任务
综合各方面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区级财政收入增长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10%,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商品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0%,城镇调查失业率小于5.5%,新增各类绿地8公顷。
【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不断提高发展质效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力争全年重大工程开工233万平方米、竣工228万平方米。做大首发经济、品牌经济、夜间经济,努力建设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引领示范区。积极参与上海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完善“4+3+X”产业布局,推动数字经济产业、生命健康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金融产业四大战略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积极布局未来智能、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未来材料等产业。
抢抓改革开放战略机遇。推进“一件事”“一业一证”改革扩容增效。实施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集聚更多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机构。办好FISE世界巡回赛上海站赛事。积极推进与五大新城资源互联、要素互通、产业互补。
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营商环境整体优化。引入更多亿元级、千万级、百万级项目,力争纳统楼宇属地率保持60%以上,打造10幢“月亿楼”。落实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二】紧盯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创策源功能
坚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
服务国家战略。全力保障浦江实验室项目建设,深化与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大园战略合作。
建设科创街区。西岸大模型创新生态街区、环交大人工智能科创街区、枫林生命健康科创街区、漕河泾数字技术科创街区、环华理生物材料科创街区、汾阳视听器械科创街区。
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运行机制,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引进培育科技中介、技术经理人等复合型人才。完善人才综合配套服务。
【三】优化城区发展格局推进五大功能区建设
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以及配套设施建设,持续推进“5+1+X”城市更新计划,一体提升城区形态、功能、产业。
大徐家汇功能区,对标中央活动区。西岸滨江功能区,对标世界级滨水区。漕开发拓展功能区,对标综合型国际创新社区。徐汇中城功能区,对标世界一流TOD项目。华泾门户功能区,对标城市副中心。
【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满足群众美好期待
加快实施新一轮民心工程以及10方面33项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速“三旧”变“三新”。大力推进不成套旧住房改造,推进田林路65弄等3个项目、4万平方米开工,康健路341弄等8个项目、2.4万平方米竣工。高质量实施旧住房修缮,计划新开工400万平方米、完工300万平方米。力争加装电梯新签约500台、完工200台。建设筹措1350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
做好基础民生保障。再建设13个“宜业BOX”社区就业服务站点。为600名老人提供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区。
大力发展教卫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争创上海市示范性学区、示范性集团。完善普惠性托幼服务体系。加快南站8号地块规划中学等5个项目开工,打造STEM教育高地。实现区公共卫生中心、区精神卫生中心等项目开工。
【五】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
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一流文化强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徐汇范式。
弘扬城市精神品格。落实“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放大红色资源影响力。融合发展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加强衡复、龙华风貌区保护利用,推进徐汇滨江工业遗存焕发新生。
繁荣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游戏IP跨界融合。大力发展影视创制、内容创作、数字广告、艺术品交易、演艺、旅游、创意设计等产业。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深化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再打造5个文旅融合公共服务点位,持续放大“徐汇文化C圈”品牌影响力。
【六】坚定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建设美丽徐汇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谱写美丽上海建设的徐汇篇章。
改善生态环境。启动实施美丽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保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好于市考标准。确保11个市考断面水质保持100%达标;加快机场河河道调整和植物园河等河道整治,年内完成河道贯通2公里。健全土壤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打造绿色城区。落实市“一江一河一带”部署,全力推进徐汇滨江南延伸段滨水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大力建设公园城市,积极打造“百园之区”。新增城市绿道3公里、立体绿化2.5万平方米。
推进减碳降废。打造生活垃圾分类升级版。全面推行“光盘”行动。率先推进“光伏+”多领域试点示范。
【七】推动治理模式创新加快城区治理现代化
强化精细化思维,下足“绣花”功夫,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开创高效能治理新局面。
加强精细治理。持续深化全要素精细化治理,实施50公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启动56条、69公里“美丽街区”景观道路建设。启动沪闵高架(徐汇段)景观灯光提升。加强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范户外广告设施管理。
做实基层治理。深化片区治理机制,夯实“三个实有”管理基础。成立社区治理学院,深入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完成5个菜市场改造提升。新建改建2个社区市民健身中心。
深化数字治理。开展大模型“揭榜挂帅”。深入推进“一网通办”。推动“一网统管”迭代升级。
增强城区韧性。完善城市体检工作机制。深化“3561”安全工作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重点单位食品安全监管,推进首批“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街镇”创建工作。
全面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二)依法行政强规范。(三)务实创新提效能。(四)锲而不舍转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