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旭 施悦炜
几乎每一个去过徐汇滨江的人,都会记得龙美术馆的斗廊,这段由原北票码头构筑物“煤漏斗”改造而成的空间,已经成为徐汇滨江的地标之一。
近一百年前,远方的煤料源源不断从这里进入上海,驱动着远东第一大城市的繁华与喧闹。 如今,这段重生的斗廊承载着龙美术馆的十年,上海打造亚洲最大规模艺术集聚区的十年,徐汇日新月异的十年,以及普通市民见证、参与、享受滨江生活的十年。
近日,龙美术馆开馆十周年特展“存在于世”和“多重景观”正式对公众开放。两场特展分别由曾任伦敦白教堂美术馆馆长20年的伊沃娜·布拉兹维克和龙美术馆馆长王薇担任策展人,对应“人物”“抽象”两个面向,通过共260余件(组)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展示东西文化、现当代艺术。
记者在现场看到,“存在于世” 在主展厅、 阶梯展厅和二楼展厅呈现了140余件(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以人物形象为主的作品,包括了艺术家的自画像、家庭相册、超现实场景中的陌生人、 社会活动中的群体等等。 策展人希望在这个疫情导致的特殊时期, 通过本次展出的作品回应人们内心深处对社交和在此世界中“存在”的渴望。
其中,年代最早的画作是保罗·高更在1891年创作的肖像画《戴花的年轻人》, 与2021年的作品相隔了100多年。时代巨变横亘其中,但人类这一形象始终存在着。“艺术家的创作留住了当时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人文、历史和地理等等密切相关, 我觉得我收藏的乐趣就在其中。 ”龙美术馆是知名收藏家、投资人刘益谦、王薇夫妇创办的民营美术馆,以私人收藏为基础,致力于专业的艺术展览、研究、 收藏以及公共文化教育事业的传播。馆长王薇告诉记者,相比国家美术馆,私人收藏有个人的特性,“大家各有所长,交相辉映,会形成一个很好的生态。 ”
由王薇本人担任策展人的“多重景观”更能反映这一特性。“多重景观”在第三、第六展厅呈现了120余件(组)抽象性质的作品。吴大羽创作于1950年的《京韵》是本次展览的开端,王薇希望通过从1950年代以来迄今为止, 横跨70余年的创作个案,为观众提供欣赏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流派、 不同形式的具有抽象性的艺术作品,以期带来多重想象的可能性。
“其实也反映了我的心路历程,我是边收藏边学习,一开始收藏的时候喜欢写实作品,现在更喜欢抽象作品。 ”王薇告诉记者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在延续伊沃娜·布拉兹维克给出的“存在于世”的线索。
作品中,线条、形状、空间、色彩等要素的相关关系被艺术家持续探索,材料的运用走向多元,视觉与心理效应、色彩与情绪反应被反复研究。 不同时期所产生的新的审美探索和观念都如视觉景观一般在展览中一一呈现。
这场集结了众多艺术名家的十周年特展吸引了许多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许多人将其列为年度必看展览。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场也有一些带着小朋友的家庭前来享受艺术周末。 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回忆,十年来,自己越来越多地在馆内看到专业艺术爱好者之外的普通人群。“也有中学生来看, 我在旁边听发现他们都理解错了。 ”刘益谦笑着说,逛美术馆就要有像逛超市一样的心态,这就是美术馆存在的社会价值。
自2012年起,刘益谦、王薇夫妇发起创办龙美术馆,先后在上海浦东、徐汇,以及重庆市建立三家大规模场馆。 十年来,龙美术馆举办国内外大型主题展近200场,举办公教活动数千场,接待国内外观众约3000万人次,获得了“徐汇区市民终生学习体验基地”“志愿者培训优秀单位”“年度美术馆”“年度十大机构”“年度最受欢迎打卡地”等荣誉。
展览将持续到2023年2月。
十年龙美术馆,十年上海西岸
让逛美术馆像逛超市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