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曹香玉 王卫民
11月12日下午,徐汇区“汇讲坛”在宋庆龄故居开讲。讲坛以“家门口的博物馆”为主题,嘉宾们根据自身职业与研究领域,分享了宋庆龄故居、钱学森图书馆等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带着当代的青年群体走过一个个海上历史驿站,读懂岁月年代的人文精神,激发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11月12日是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6周年纪念日, 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副馆长宋时娟表示,“上午刚在孙中山和宋庆龄位于香山路7号的家中举办了纪念活动, 下午来这里分享宋庆龄的家国故事, 很有意义! ”这里不仅仅是她居住的地方,更是从事国务活动的重要场所。 宋时娟现场讲述了宋庆龄的北上经历、 在上海寓所的外交故事以及她和少年儿童联系在一起的一生。
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前常飞过的白鸽成为这一带天空中的吉祥物。 沿着白鸽飞过的痕迹, 不远处的建筑是钱学森图书馆。 有人在查阅钱学森相关的史料中发现, 他在几十年前就提出了元宇宙、新能源车的概念,这也引起了当代人的好奇与研究。“年轻时,钱老投身于‘两弹一星’航天事业,晚年他关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现场讲述了钱学森对七次产业革命的梳理, 钱学森的晚年学术思想不仅重视哲学,在知识层面上也达到融会贯通。
三年前, 徐汇区文旅局思考如何把上海文化名片做得更加精细化,推出更多内容主题化、形式更多元、对标服务对象更精准的文旅融合产品,青少年群体就是最适合不过的传播群体。在和光启博物馆联盟共同主导下,“家门口的博物馆” 项目由此应运而生。宋庆龄故居、钱学森图书馆是项目中的第一批探索的对象。
《家门口的博物馆》青少年研学项目策划及执行负责人张淳淳表示,“过去3年里, 我们几乎跑遍了徐汇区所有博物馆, 甄选出了20家博物馆,为各个场馆逐一设计制作了一套青少年研学内容。 这些博物馆恰恰就是海上考古一个又一个历史驿站, 值得每个人都进来好好挖掘、体悟。 ”
如果把张淳淳的工作比作在串珠, 将诸如宋馆和钱馆这类的明珠用不同方式串联一起, 那现场最后一位嘉宾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博导苏智良的工作就像是在探索这些明珠在哪里。 在探索上海城市中的红色文化时需要苏智良走进曾经隐藏在街巷里弄的上海革命遗迹。“今天回顾博物馆、纪念馆, 我们可以看到抗战时期很多中国共产党的前辈们坚守在孤岛,为了驱逐侵略者所进行的奋斗。 其实我们周边还有很多或者更多地方还没有建成博物馆,我希望能努力去寻找。 ”苏智良认为纪念馆、 博物馆的建成让城市历史更加雄厚, 让孩子们也能得到更好的熏陶。
“汇讲坛”走进家门口的博物馆
从海上历史驿站读懂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