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文菁
近日,首届“上海市学校美育实践魅力系列评选” 结果公布,上音“音乐宅急送”项目获魅力活动提名奖。音乐也有“宅急送”? 送什么? 怎么送? 记者近日采访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学科带头人杨燕宜教授, 听她讲述这个魅力项目背后的故事。
“音乐疗愈”有魔法
“音乐治疗不吃药、 不打针, 但可以从心理层面起到药和针起不到的作用。”杨燕宜告诉记者,2008年,上海音乐学院首开音乐治疗本科专业, 十年后,这个学科成为覆盖人群更广、服务层面更丰富、社会效益也更高的“音乐康疗”。
2020年疫情突然来袭后, 一些医疗和音乐机构相继推出“音乐处方”,舒缓和抚慰焦虑的情绪,对上海音乐学院来说,专业优势也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杨燕宜介绍,那段时间,在院领导带领下,上音迅速组织起了音乐康疗团队,为医疗机构定制“环境音乐”方案,在微信公众号推送音乐专辑, 还专门制作了借助音乐放松冥想的音频,“跟着音乐康疗师的语言引导,不知不觉就在音乐中排除了杂念,得到了情绪疏导。 ”
这些音频被送到瑞金医院、 新华医院、第六人民医院、 眼耳鼻喉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帮助被隔离在医院的医护人员、病人及家属克服危机。应“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之邀,团队还把音频送到校园、宿舍和居民区,为大中小学生和家长们带去一些轻松时刻。岳阳医院的主任医师赴武汉“雷神山”支援时,也专门带了6期这样的音频在方舱播放,病友们边休息边做放松练习,反馈“特别有针对性,效果非常好”。
唤醒内在的生命力
疫情特殊时期,上音以音乐为良药,启动“以音抗疫”,音乐“宅急送”的四个板块中有面向公众定期推送的音乐健康礼包,“开始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 结果反馈感受非常不一样,对我们也是很大的鼓舞。”杨燕宜告诉记者,有一位在朋友推荐下预约了线上疗愈服务的护士,当天她下班时已经很累了,结果下线之后就联系朋友,表示幸好没有取消,“治疗师太专业了,身心都放松了”。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上音音乐康疗团队接待并服务总人数500多名,累计服务时间1440多小时,督导时长超出300小时,与十余家一线抗疫临床单位合作并开展音乐康疗项目,团队工作受到来访者好评,并引发积极社会反响。
音符背后的爱与关怀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 一些需要持续治疗的病人中, 癌症患者面临着新冠病毒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恐慌和焦急可想而知。为帮助他们释放压力、建立信心,康疗团队以“我最喜欢的歌”为主题,开启“一对一”音乐线上疗愈服务。线上疗愈服务的第一位来访者,在体验了第一次治疗后非常满意, 立即预约了第二次。“我们也很高兴能够帮她缓解,帮她发现‘原来我的内心里面是有积极因素的, 是有力量的’,我们要让她把这部分生长出来。 ”杨燕宜说。
据了解,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康疗专业目前已经与瑞金医院等三甲医疗机构及多所社区服务中心和学校展开深度合作,未来有望让音乐康疗服务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
音乐也有“宅急送”?
这个音乐康疗团队用音符疗愈身体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