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丛海燕近影

与天平德育圈小记者商议德艺融合主题活动 ▲

陪同尚长荣到“66梧桐院” 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出席“小照片大时代”主题活动
30年来,无论在市级机关还是基层一线,她始终爱岗敬业,履职尽责,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赢得群众的口碑。
作为天平路街道社区发展办公室主任,丛海燕曾在市级机关保密战线上历练,如今她扎根社区,在基层党的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上奋斗,曾记三等功2次,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市党政系统机要密码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前不久,她荣获上海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光荣称号。
政治优势以党建引领社区建设
丛海燕理想信念坚定、 政治素质过硬,注重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十多年的党务机关工作积淀,使她养成了常学常新、 学以致用的工作作风。 她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注重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积极探索, 在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上持续发力。
地处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天平路街道,寸土寸金,人杰地灵。 如何盘活、提升公共空间的利用价值, 为居民打造配置合理、设施人性、环境舒适的学习新环境, 使“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充分体现,是需要花心思、动脑筋的。丛海燕立足工作岗位、充分发挥优势,依托乌鲁木齐南路66号1200平方米的历史建筑着力打造的“66梧桐院”,成为了上海基层党建的标志点位之一。
现在的“66梧桐院”,不仅以党建引领社区发展,还解决社区居民就餐、理发等生活类“刚性需求”,更能兼顾沙龙、阅读、交流分享等精神类“人文需求”,做到全时段、全覆盖、全人群的多元化生活品质提升。“66梧桐院”社区食堂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便利就餐环境,还成了“网红”打卡点。 丛海燕认为, 党建引导服务群众, 就是解决居民最关心、 最困难的问题。 精心组织的“梧桐·名家汇”系列文化雅集、“梧桐书苑”评弹专场、“梧桐琴室”古琴雅集、“胶声梧桐”黑胶导赏以及“梧桐记忆·66非遗”文化展等活动,成为惠及各类人群的学习精品项目。 倾注大量心血的《雷经天》原创情景剧展演、非遗吴门石鼓文书法展览、 李守白海派剪纸展等, 让居民在家门口尽享优质教育文化资源,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衣食住行、雅俗并存,“66梧桐院”是群众有需求、党组织有回应的地方。 让社区居民心之所向的地方,都能看到党旗飘扬,这是丛海燕最真切的初心和使命。
技术赋能以精神文明教育人
丛海燕长期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耕耘奋斗,以创全固全、创建文明社区等活动为契机,整合社区单位资源,引导群众共同参与,促进文明建设“两提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她注重建章立制,建立“一点一档”建档制度、“四合一”平台制度和督办问责制度,完善“双创”路长分工负责制,形成“双创”与精神文明建设融合推动机制,使“文明种子”在社区落地生根。 她擅长统筹协调,有效整合市政、城管、环卫等基层站所力量,联手区域内机关、学校、文化单位等多方主体,建立长效管理模式,开展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推进“美丽”系列工程不断提升,使“文明之花”在社区竞相绽放。
丛海燕具有敏锐的宣传嗅觉,抓住社区媒体快速发展的契机, 积极利用技术赋能,更好地传播和讲述社区故事。她负责运营的《天平家园》,十余年来持续深度报道居民区的民生故事和社区发生的人和事,使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不断提升。“天平家园” 微信公众号不断推陈出新,设置品天平、享服务、治理云等栏目,吸引了各年龄段的“粉丝”,传递网络正能量,微信稿件平均浏览量在全市街镇排名靠前。
深耕细作以社区共治服务人
丛海燕具有朴素的人民情怀,工作有思路有想法,面对社区共治难题,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建立以“文明天平同创共建联盟”为枢纽,以联盟分会和促进会支会为纽带, 促进社区单位积极参与的社区共治格局。 天平路街道在全市第一家成立区域党建促进会天平分会居民区支会和文明天平同创共建联盟居民区分会,开创性设立共建共联共享项目表, 促成170余家区域单位加入联盟,形成以街道为核心、居民区为载体、成员单位共赢的“1+21+X”社区共治格局。
她服务意识强, 善于做群众工作,按“三贴近”原则,精心打造“人文天平”品牌,持续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参与创建的“漫步天平”项目,设置“红色经典”“人文底蕴”两条微线路,传承红色基因和历史文脉。搭建“我们的节日”“缤纷大舞台”“市民文化节”“学习节”等系列平台,举办“建筑可阅读”系列海派文化讲座,持续开展文化拥军和文化助老等活动,运用各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活动,使文化资源惠及更多区域单位和群众。 依托“都市之光”公共艺术空间、“人文荟萃”城市会客厅等空间载体,组织举办“新村的老故事”永嘉新村特展和“天平德育圈”系列艺术展等,让街区公共艺术空间成为展示衡复风貌特色的文化地标和居民情感积淀的承载馆。
凝心聚力以榜样力量带动人
丛海燕注重团队建设, 善于带队伍,时常通过交流谈心、头脑风暴、业务培训等方式,加强科室成员、网报编辑部和创全工作小组之间的学习交流,提高团队成员专业能力和个人素养,提升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 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团队在工作中争创一流、 不断超越。 在2014年徐汇区创全关键年, 她带领全科室和创全办同志们齐心协力、 共同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连续奋战100天,出色完成各项急难任务。 网报编辑部和文明办是培养专职社区工作者的岗位,她对培养社工倾注了大量热情与努力,手把手给社工们做示范,注重传帮带、压担子、搭舞台、练内功,让社工们在经受磨炼中逐渐独当一面,为街道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社区工作者。
徐汇天平社区是沪上文化名人聚居最多的社区之一,为了汇聚名人名家激发社区活力, 天平路街道于2007年就建立了“名家坊”平台,第一批就吸引了周小燕、陆春龄、秦怡、茅善玉、任桂珍等名人名家加入,利用街道辖区的红色资源和好人故事,为区域单位职工、居民及学生举办公益讲座、文化辅导、文艺演出,让社区生活充满文化和艺术气息。2016年,丛海燕带领团队进一步拓宽“名家坊”的文化内涵,启动“名家坊+”公益文化联盟,上海京剧院、上海沪剧院、上海中国画院、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上海芭蕾舞团等单位纷纷加入联盟。
丛海燕还注重大力弘扬互助友爱的志愿服务精神,善于挖掘引领社区志愿团队和志愿者,弘扬“宝怡乐”志愿服务队、“小老人俱乐部” 等优秀志愿团队, 弘扬“中国好人” 杨水娣、“百岁志愿者” 张秀清、市优秀志愿者孙鸿银、徐宏斌等先进典型事迹, 发展了1.4万名社区志愿者。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关键的时刻,丛海燕与社区共建单位、文明单位联系,迅速集结一批单位志愿者, 近3000名志愿者快速培训上岗, 为社区防疫一线核酸检测、物资保障、就医配药等增添重要力量,“天平蓝”和“大白”成为社区防疫一线最亮丽的风景线。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在大上海保卫战和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她不仅参与街道面上80多次大筛的组织,还带头承担永康居民区防疫任务,与居委干部一起做好静默管理、核酸检测、密接转运、情绪疏导等工作,与居委并肩同行,同心协力、全力抗疫,守护群众、守护天平。
坚守初心,铸就不凡。 在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征程上,丛海燕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甘于奉献、默默付出,以实际行动诠释初心使命, 以服务群众彰显责任担当,展现了一名优秀公务员的风采。(来源:区公务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