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巴子
评 价
1996年在北京, 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那一年,北京举办艺术节,从法国来了一个很著名的专家, 由他来点评一个初中生弹奏的曲子, 那是巴拉基列夫的《伊斯拉美》。据说,这是世界上难度极高的钢琴曲之一, 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
在整个点评中, 这位专家丝毫不留情面, 非常严厉地指点出孩子的演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专家看来,孩子的几乎每个小节都不过关。 弄得现场听众都觉得有些于心不忍:那不就是个孩子嘛,这么高的要求,太过分了吧?!
演奏散场后,专家把这个孩子拉到身边,和颜悦色地说:“孩子,其实我很想赞扬你,看得出,你已经很努力,弹得比绝大多数孩子都优秀;但是我必须严厉地批评你, 因为你选了一个超出你能力的曲子。你很努力是一回事,但这个曲子呈现给听众的,并不是你今天的所表现的那样。 结果是一回事;努力与否,则是另一回事。这是两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 ”
其实身在职场中的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拿出来被别人评价的,不是自己的努力和态度, 而是一件事情本来应该被干成的那个样子。
而当年的那个孩子,就是14岁的郎朗。 2016年,二十年之后的郎朗,通过自身能力的磨练,他再演奏同一首曲子,已成为世界经典的教学样板受人尊敬。
中 文
“中文危矣”的话题,不断在互联网上被人议论, 从而演变出各种互联网奇怪用词, 诸如“内卷”“爷青回”“耗子尾汁”“尾款人”等等。有人感叹,这样下去,中文曾有的那种精致表达会受到破坏,所以“中文危矣”。
看到那些爱操心者们的议论, 起初我也心怀某种担忧, 并因此产生了很强烈的共鸣,觉得这种破坏中文逻辑、语法的做法,确实是在糟蹋我们的母语。但后来我看到某位学者的一段议论, 才有茅塞顿开之感,他说,“中文,犹如一条波涛不息、奔涌不绝的大河,有时,确实会因某种语汇暂时汇入, 从而带来一段浑浊的支流,但凭借中文旺盛的生命力,这条大河终将澄澈回来。 ”
仔细一想确实如此。 回顾历史,中文所遭到的各种避讳制度数不胜数。例如帝王的名讳,与皇帝同时代人是不允许使用的, 老百姓只能改用别的字;后朝人不能使用前朝文人的文章参加科举,等等。但是那又怎样呢?中文仍然存在,并且茁壮成长,汉字的含义照样典雅丰富……而所谓的避讳制度,其唯一作用, 就是让后人一看就明白, 这是哪个时代文人写的文章,甚至还成了笑话。
所以, 今日互联网不存在中文危矣的问题, 只存在那些不让人好好说话的互联网平台。 最后会不会成为汉语历史中,最终被后人贻笑大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