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饮,可以说在中国是有相当历史的。 没有冰的日子,我们是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那么真到了夏天,一杯冷饮就是莫大的享受。
冷饮离不开冰,要么需要冰镇,要么得跟冰块混合。 但是当时的条件是既没有冰箱, 硝石制冰也还得到后来才有被发现的可能, 所以你在穿越书中还能看到现代人穿越到古代, 还经常弄出个制冰的发财技能。那么对古人来说,夏日的冰从何而来呢? 那就是藏冰。
藏冰是个古老事业, 大约起源于商代,隆冬季节,天寒地冻,那时的人们从河里挖出冰块放进冰窖储藏, 以备夏天所需。像这样的工程,在当时可以说是奢侈品, 也只有上层贵族才能享用。 周朝时,还设置了专掌冰权的“凌人”。
不过,将冰块和饮品结合起来,还是在春秋末期,一些冰镇饮品出现了。比如米酒、“柘浆”“瑶浆”等等,瑶浆听上去就有有着要持玉浆的意思, 人们先用各种鲜水果榨汁,再加工成糊状,就成了一道美味的冷饮, 是不是就有点类似现代的鲜果饮啊。《楚辞·招魂》提到过“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描述的就是冰镇米酒的甘甜。
唐代的“饮子”是用果品或草药熬制而成,解渴的同时,传说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这应该就是凉茶的前身了。唐朝时,还出现了“酥山”,模样跟现在的冰淇淋已经非常相近。 酥山限于大富之家和宫廷中才有可能制作, 高规格的宴会上少不了酥山助兴, 并且酥山的体积越是大,便显得这场筵席的档次越高。
到了宋代, 冷饮业可以说是巅峰状态,用冰雪制成的冷饮相当普遍,还出现了冷饮专卖店。 现在《梦华录》的电视剧大火,其实有本《东京梦华录》的书记是了解宋代民俗百态的不二法宝, 也可以说是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在宋代名画《清明河上图》中,一些摊位就是卖凉饮的,其中一个摊位上方还有“饮子”招牌。正如《东京梦华录》卷八《是月巷陌杂卖》所记载的,“是月时物,巷陌路口,桥门市井,皆卖……冰雪、凉水、荔枝膏,皆用清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悉用银器。 ”
据书中记载,除了寻常饮品外,还有冰雪甘草汤、 冰雪冷元子、 生淹水木瓜等。“冰雪冷元子”,顾名思义,听说去有着消暑之意,可以说是颜值美味兼具,深受宋朝人民的喜爱。究其工艺,说是把黄豆炒熟,去壳,磨成豆粉,用砂糖或者蜂
蜜拌匀,加水团成小团子,最后浸到冰水里面,就成了香甜可口的冰凉甜品。 虽然操作简单,但很快就成为了当时的网红冷饮。到南宋时,冷饮的品种十分丰富,市面上出售的有数十种: 荔枝膏水、 江茶水、杨梅渴水、香糖渴水、木瓜渴水、杏酥饮、紫苏饮、香薷饮、梅花酒、沆瀣浆、绿豆水、椰子水、甘蔗汁、木瓜汁、五苓大顺散、乳糖真雪……那时也走奢侈品路线,贵族间流行一种名叫“冰酪”的冷饮,南宋诗人杨万里大为欣赏,赞美其“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 玉米盘底碎,雪到口边消”, 这是由果汁、牛奶、冰块等混合调制而成。香甜可口的冰酪,已经是高级版的甜品。
元朝时,冰酪一度成为保护产品,不得外传。 据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旅行,将我们老祖宗的冰酪配方带到了欧洲,说不定现在的冰激凌就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
古人将“冰”吃出了花,现代人也是热衷于饮冰嚼雪。 大赤豆、紫雪糕、光明冰砖是那个童年的美好回忆。 现在的冰激凌更是品牌众多, 甜品店有着各自的镇店之宝。
在这炎炎夏日,你可以讲究情调,到哈根达斯去品味,也不妨来根盐水棒冰,当味蕾接触到甜味和冰的混合后, 似乎暑热都为之一去。

冷饮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