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 俞博旸
在我房间的书橱中, 珍藏着一本年代久远的旧书, 封面上画着一幅美丽的山海日出图,霞光映衬出“星火燎原”四个鎏金大字, 这书名题字是新中国领袖毛主席亲手所写。 我抚摸着这略微凸起、苍劲有力的字体, 眼前仿佛浮现出八十多年前, 包括太外公在内的年轻战士们为了新中国的成立, 浴血奋战的震撼情景。
记得去年建党一百周年纪念日前夕,爸妈带我去中共“一大”会址参观,回来后, 妈妈就把这本在家庭中保存了四十年的《星火燎原》第六册郑重其事地交到我手上。 我已经是一个十岁的少先队员了, 我相信自己可以保存好这份承载着家族红色记忆的珍贵遗物。
翻开那带着一丝霉味的泛黄书页,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硝烟岁月, 这本书里有很多感人肺腑的经典故事,如宋学义的《狼牙山上》和叶挺的《囚歌》。 但我最爱朗读的是太外公李文祥所写的回忆实录《歌声》,故事从第四百八十六页开始, 三页半的篇幅讲述了当时还是一名新四军吹号兵的太外公的真实经历。 一次战后休整,他们连队宁可在村寨外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曲,冻了一夜,也绝不进老百姓家门。 我一直很好奇这首歌有着怎样的定力, 可以让战士们把坚强的意志和钢铁般的纪律融入歌声之中。
虽然我出生的时候, 太外公已经过世了,但是我的太外婆、姨奶奶、爸爸、妈妈这几位共产党员,都会时常和我聊起太外公的戎马一生。原来,太外公身世凄惨,三岁丧母、七岁丧父,在我现在这个年纪就投奔了部队,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从一名孤儿成长为团长。 他九死一生,屡获战功,但身上的伤疤和取不尽的弹片才是他作为伤残军人的无名勋章。
我曾央求舅爷爷把他保存的太外公的勋章拿给我看看,只见他小心翼翼地从带锁抽屉里拿出了一个好看的盒子,里面藏着用手帕包着的几枚勋章。 最亮眼的就是那印着和平鸽,刻着“和平万岁”的抗美援朝胜利纪念章,还有几枚印着毛泽东头像、北京天安门、延安宝塔山的奖章。我想,这些纪念物背后一定藏着很多动人心魄的故事吧。
听妈妈说,太外公当年是第一批秘密进入朝鲜战场的志愿军战士,连夜坐着闷热的棚车上前线。 他们克服了“小米加步枪,一把炒面一口雪”的艰苦条件,为了新中国的和平而战。 姨奶奶说,太外公生前不太愿主动讲述战争的残酷,她从其他长辈那里得知,在一次美国空军的夜间轰炸中,太外公几乎命丧战场,幸好被他的警卫员救出来。 这让我不由地联想到电影《长津湖》里的悲壮场面,只不过太外公有幸坚持到了胜利的那一天,朝鲜上空一定又回荡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声吧。
经过战火洗礼的太外公一生都保持了极端节俭的生活方式。苹果一次只吃一半,袜子穿到无法再补,从不向国家邀功请赏。家里的小辈们也继承了他的简朴作风,都是本分的老实人。爸爸说,太外公在弥留之际竟还喊着冲杀敌人的口号。
这份坚定的革命信仰,已经镌刻进我们家族的基因血脉,每个人都以革命后代而自豪!先烈们的鲜血染红了我胸前的红领巾,我要珍惜和平、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唱响光荣之歌、希望之歌。

永远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