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民彤
进入夏至以后,天气燠热难捱。 关于各地高温红色预警的新闻,也屡见新闻媒体……
这让笔者不禁想到古人消夏避暑的方法。宋代朝廷从初伏日开始“每日赐近臣冰, 人四匣”,“史料记载, 至晚清, 北京仍有赐冰之举”。 北京什刹海的荷花一向有名, 旧时每至六月, 便聚集了大量赏荷人群。“在北京, 古代很多文人雅士都有赏荷之举:头天在荷池附近的庙里或者什么地方租间房子,晚上喝酒聚会,翌日于晨光熹微之中赏荷;有时赶上微雨天气,还会乘船去看,别有佳趣”。 杭州西湖自唐代以后开始种植青莲,文人雅士暑日则泛舟其上。南京的莫愁湖等地亦是盛夏赏荷妙处。 过去,南京人在大暑前后乘船夜游秦淮,“呼茗清谈”“赏月观景”……
古人消夏的方法, 充满情趣和雅趣,令人向往。不过从古代文人雅士的度夏消闲中也可以看出, 消闲
度夏、寻找“清凉”,不止是文人雅士的旨趣所在, 也折射了一种中国文化。
我所喜爱的台湾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 有一册书名为《清凉菩提》的散文集, 对红尘中人们所应有的“清凉”的人生意义, 讲得特别多, 真有一种“我必使他得清凉”的胸怀,“我的星星, 或者说我的文学, 希望给这热恼的人间带来一丝清凉”, 每每读之,我的躁热、 枯干的灵魂不止是服用了一帖清凉剂。 林清玄也正是在把他的散文作为自己的和读者的心灵的清凉剂了,“那清凉也许不多, 也许轻轻掠过,也许不足以解渴,也许朝露一样很快地蒸散,但就让我们敞开心灵,品味那一丝清凉, 就像有时我在山林里走累了, 采下一朵牵牛花含着花中的一点蜜汁, 或是咀嚼酢浆花酸溜溜的果实,感受到微细的清凉,使我觉得可以再走很长的路, 而不感到口渴了”。 这清澈的哲思、清新的诗情、清凉的韵味,我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发生心灵的共鸣?
“清凉”的境界,是艺术家、作家们所追求的, 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种精神上的渴求。今天,现代人生活上的焦灼、 精神上的焦灼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处于这忙碌转动的世界里的现代人, 每个人都难免为学业、为事业、为衣食、为名利而奔走竞逐。形体上的辛劳,心情上的烦热, 使人们经常感到自己像是一壶滚沸的水,血脉奔腾,汗流浃背。在这种情形之下, 大家所需要看到的,就不再是更多的辛劳与烦热,而希望去感受一些安谧与清凉。
为了追求这种“清凉”,有人独自旅行到清凉山;有人选择了音乐;有人选择了读书……总之, 躲避尘嚣,抛弃俗物,全身心沉浸在这宽广清凉的天地……

寻找“清凉”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