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6月,恢复开放的徐家汇体育公园室外足球场

全新亮相的徐家汇体育公园

2010年的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和上海游泳馆刘之健 摄
文/严山山 图/资料
7月8日,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走进“2022民生访谈”直播间,针对市民关心的体育场馆开放情况、 下半年上海体育赛事举办等进行了回应。 据悉, 作为目前持续推进的上海市重大体育设施在建项目之一, 徐家汇体育公园将于今年年底基本竣工。
对于许多上海人来说, 这处新打造的体育新地标, 还承载着人们的集体记忆。 这里有上海体育建筑“三件套”———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和上海游泳馆。
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邀请到了上海作家马尚龙、体育评论人周力、原报纸体育编辑蒋天等多位嘉宾, 请他们分享各自对于“万体馆”“八万人”和“游泳馆”的故事和回忆。
万体馆生于“万”时代
马尚龙: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 散文报告文学专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会客厅》节目“专家天团”顾问成员
几年前, 在电视台的一台对话节目中, 我向坐在我对面的成方圆求证一个有关她的历史瞬间: 成方圆第一次担任独唱演员,是在上海的万体馆;之前,她是东方歌舞团的二胡演员。成方圆点头说是。
在回忆这一个片段时, 我发现了一个有关万体馆的有趣现象。 我犯了一个错误, 但是这个错误被所有人都接受,因为所有人都意会、也都在犯和我同样的错误, 连北京来的成方圆都同样错误地意会了———我说到的万体馆,在官方宣传中是不存在的,上海只有上海体育馆。直至今天,地铁一号线和四号线有一个交汇的车站, 是上海体育馆站,而不是万体馆站。
当然, 我和成方圆以及所有人都没有错。从1975年落成后,“上海体育馆”仅仅是官方名称,“万体馆”才是最亲切的昵称,并且在市井生活中,万体馆才是具有地标意义的建筑。 市井称呼是无从考证出处的, 如果有人能够证明自己是“万体馆” 名字的始作俑者,真应该给他发奖的。
过了好几年。忽一日,友人送我演唱会的票子。我一看,“上海大舞台”是什么地方啊? 友人说,就是万体馆呀。对于万体馆的改名, 当时和我有相同批判态度的人实在太多, 以至于到现在,即使是到那里去看演唱会,即使票子上印的是“上海大舞台”,没有几个人理会。假如你打的去,和出租车司机说要去上海大舞台, 司机肯定没方向的;假如去万体馆司机不认路,那么这个司机肯定不是上海人。
“万体馆”“八万人”和徐家汇体育公园
周力: 五星体育频道首席编辑、2020年上海“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著有《敢为人先: 上海体育》(上海通志馆主编,2021年8月出版)一书
世界上著名的体育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性体育场馆, 伦敦有温布利,巴黎有法兰西大球场, 慕尼黑有安联球场,马德里有伯纳乌,北京有鸟巢和工体,上海则有“万体馆”和“八万人”,它们正式的名称分别是: 上海体育馆和上海体育场。一座在室内,一座在室外。
1972年上海市体委提出重建“万人体育馆”的报告,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同意。 1973年春,停滞了13年的体育馆工程重新开工,于1975年9月建成,命名为上海体育馆。因容纳观众数量达1.8万人,因此被上海人亲切地称为“万人体育馆”,简称“万体馆”。
1997年,上海举办第八届全运会,同年在上海体育馆附近建成了上海体育场。这座体育场因可同时容纳8万人进场而被称为“八万人”。上海体育场规模大,而且设备先进、造型美观,马鞍形屋面气 势磅礴,夜晚亮灯后晶莹剔透,让人叹为观止。 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及另一座可以容纳四千名观众的上海游泳馆(1983年建成)三足鼎立,规模雄伟,共同组成了徐家汇一带独特的体育风景。 1998年上海体育场被评为“上海市最佳体育建筑”,1999 年又荣获“新中国五十周年上海十大经典建筑金奖”。2008年上海体育场成为北京奥运会足球赛上海分赛场比赛场馆。
随着城市功能的升级,以“万体馆”和“八万人”为中心,全新的徐家汇体育公园呼之欲出并将在今年完整亮相。
我的家,就在万体馆对面
蒋天: 育儿专栏作家,自媒体人,业余运动员, 曾在平面媒体从事体育编辑工作
我个人对于上海体育馆的情结,从童年时代就开始了,不好意思,我更习惯称它为万体馆, 因为烙印在心底太深,改口太难了。 小时候,我和爸妈开玩笑说, 万体馆就是自己进城的一个地标建筑, 坐公交车从田林那片农田慢慢驶向市区。 彼时,田林地区真的是成片农田, 当这个浑圆好看的万体馆扑入眼帘时,我就知道,市区到了。
到了学生时代,学校组织春游,除了标配的西郊公园(上海动物园)之外, 更吸引我的就是进入万体馆内部参观,那是我第一次进入它的“肚子”里, 就像个好奇宝宝般, 怎么都看不够, 想象不出原来万体馆有那么大的肚量,甚至,我还在“肚子”里和同学们酣畅淋漓地打了几局乒乓球。
再后来, 我直接就把家安在了万体馆对面, 基本上, 这里的演唱会门票,但凡是我喜欢的,统统不会错过。
万体馆隔壁的上海体育场, 虽然落成时间晚于万体馆, 但我和它的故事,一样精彩纷呈。 在这里我见过的明星,从刘翔到博尔特,从梅西到贝克汉姆,真的是星光四射,那是一长串兴奋到极致的往事。 演唱会更不用多说,就在家门口的视听盛宴, 焉有错过之理?我太太是张学友歌迷,我无比自豪地表示,他的演唱会门票,即使再贵,我都是咬紧牙关买的内场票———只要太太开心,我就开心。 和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的不解之缘, 就像海水一样涌向自己脑海,再多都倾诉不完。
当年,我曾在“游泳馆”组织羽毛球活动
严山山: 新闻晨报·周到文艺部编辑、记者,《上海会客厅》节目主持人
记得多年之前, 我每周都要组织白领读者去上海体育场(以下简称“八万人”)和上海游泳馆(以下简称游泳馆)搞活动,几乎雷打不动。 一是游泳,二是打羽毛球。 组织游泳相对容易,我买的是次数卡,进去一个算一个,每到暑期,我一大清早到游泳馆门口,召集大家,然后排队入场,至于下水之后他们是否会“翻起浪花”,那我爱莫能助了。
有一次, 我无意当中听到工作人员介绍, 说游泳馆那里其实有羽毛球场地,可以去试试看。 我马上跑到游泳馆找到工作人员, 是一位很和蔼的阿姨,好说歹说,总算给了两片场地。 其实“游泳馆” 的羽毛球场地是分布在“游泳馆”一楼和地下室,地下室层高较低,打羽毛球经常会碰到天花板,所以许多读者还是喜欢在一楼打羽毛球, 但一楼就两片场地, 所以僧多粥少,位置非常紧张。
游泳馆里有跳水台,我是不敢去跳的。 记得有好几次,我和小伙伴们在一楼打球时,那些穿着泳衣的跳水队员,像小天鹅般排着队径直穿过羽毛球场地,那场景,就像是电影《出水芙蓉》的翻版,但女主角换成了中国的跳水队员。
2017年12月,我接到了游泳馆即将闭馆改造的通知, 而开展了三年的羽毛球活动终于落幕。 当我和当年那些小伙伴回忆起这段往事时, 我们相约等“游泳馆”年底建好了,一定要再去打卡。 (来源: 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