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足不出户”那会儿我和老伴尝到了“苦日子”的甜头后,便一发不可收。 眼下,我们隔几天就要过一次“苦日子”。
我小时候计划经济年代物质匮乏, 对家中的食品要时常进行盘算,也就是要计划着吃。那时买什么都凭票,买回来以后必须按照票的供应天数来算计吃。 比如米, 我的定量是 25斤, 那么我每天三顿是一斤不到。 水产、肉类、禽蛋、豆制品都是按上、中、下旬凭票购买。 最艰难时期连蔬菜都凭菜卡供应, 因而一棵黄芽菜要吃一个礼拜。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物质丰富、生活殷实,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但由于没做到“管住嘴”,胡吃海喝,导致“四高”(血压、血脂、血糖、胆固醇)肆虐、疾病多多。 如今为了健康,饮食方面尽量节制。于是, 有时过点“苦日子” 倒不失为一种生活方式。
首先,“苦日子”并非真正的苦。 俗话说:“山珍海味是佳馐,青菜萝卜保平安。 ”那天我们过“苦日子”是这样的,早餐一碗稀饭一只馒头就酱菜; 中午青菜煮面条,顶多加个荷包蛋;晚餐干饭,一只蔬菜、冲碗紫菜虾皮汤。 这些看上去有点“寒酸”,但比起饥饿年代也算不上苦。
其次,“苦日子”可以勾起对小时候的怀念。那天中午我们用胡萝卜下面疙瘩,久违的味道使我想起那“凭票供应”年代搭配供应面粉、我和邻居挖野荠菜煮面疙瘩吃的时光……
再有,“苦日子”让家庭和睦共享天伦之乐。贫困岁月食品虽稀少但都能自己动手翻出花头来。如今退休在家,也常动手弄点花色品种。那天女儿在家,开始听我说今天过“苦日子”很不解和惊讶,后来得知今天做“韭菜盒子”立马来劲,学妈妈一起擀面时不知怎样拿擀面杖,妈妈教会了以后便不肯放了;看我韭菜切得那样细,她也拿着刀学着我的手势慢慢切……当吃着“韭菜盒子”、喝着玉米面荞麦粉粥时连连说“好吃……好吃”,平时不碰韭菜和杂粮的她一连吃了四个“韭菜盒子”喝了一大碗粥……
另外,过“苦日子”也是养生的一项手段之一。虽没大鱼大肉,然粗茶淡饭也养人,青菜萝卜维生素含量丰富,杂粮淀粉含量低。没有了高盐高糖高脂肪, 对降脂降压降糖、通畅血管等都有好处。
老年朋友,在衣食无忧的当下,您是否也每周过两天“苦日子”呢?

不妨过点“苦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