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剧场欣赏原创话剧《师说》,别有一番深意和敬意, 因为这部话剧的主人公正是上海师范学院(上师大前身)的创院院长,一代教育宗师廖世承先生。感谢国家一级导演杨昕巍为我们奉献了一台关于“师道”的好戏,亦填补了自话剧艺术引入中国近110年来, 几乎没有一部专门写教师戏的空白。
帷幕徐徐开启, 阴霾笼罩的民国东南大学附中校园的布告栏前, 山雨欲来风满楼, 群情激愤的众多学生正在与教务主任王国香理论:“你们凭什么要开除上街宣传进步思想的学生。”声嘶力竭的王国香大声吼叫着,正值剑拔弩张之际,东大中学部主任廖世承出场了, 他坚决站在学生一边据理力争, 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 随着剧情的铺陈, 一轴廖先生呕心沥血于中国近现代中等教育、 师范教育的崎岖跋涉长卷缓缓铺展。
民国时期的廖先生从美国布朗大学获哲学博士和教育心理学博士, 踌躇满志归来报效祖国, 毅然放弃上海光华大学副校长的职位, 选择担任光华大学中学部主任, 他以认定事业方向执著的肺腑之言, 终于说服了一心想光宗耀祖的教授父亲。抗战时期,为了延续中华教育助人才成长的文脉, 前方的学校师生冒着战火纷飞和生命危险向西南迁移,旅途之艰辛、 情景之险恶超乎想象。 在湖南省教育厅, 廖先生与摇身一变而为教育厅处长的王国香争取到关乎众多士子教育家命运的“救命钱”。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倾注心血在湖南蓝田创立了“国立师范学院”(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新中国成立初期,廖先生任教于华东师大,嗣后担任上海师院创院院长, 精心教书育人和精细管理学院之余, 情致同仁当起了月老, 促成得意弟子方剑虹与自己带教的硕士生程思清喜结良缘。 政治运动的磨难,更凸显廖先生真诚、善良、豁达的人性光辉,他在遭受批斗蹂躏时,依然挺身而出保护同样受到冲击的王国香;多年后获得平反时, 他在校园里遇到当年带头批斗教师, 踩伤自己右腿的青年学生张光人时不计前嫌, 原谅了青年人一时的鲁莽冲动之举。 最让我动容的是,廖先生历经千难万险曲折坎坷, 始终对“学思”(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理念的坚守和传承。
全剧时间跨度大,从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列强欺辱,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时期, 全景式展现了廖先生不平凡的一生。 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显现了杨导讲求深沉、深刻、深情,亦不乏悠长、 忧伤、 幽默的意蕴功力和编创风格。 综观全剧, 那一个点睛之笔着实让我拍案叫绝。舞台上,抗日烽火中的教育之路接连有滚石垮塌, 廖先生苦苦寻求教育兴国梦想之时, 耳畔响起了杨导浑厚激昂的旁白:“我等一介书生、 清贫教师,为人师表,承继中华道统,苦学西方强技,秉承中体西用之信念,于山河破碎之间践行先贤之师道训导, 倾心培育子弟,强悍中华薪火,以致永恒! ”短短数语,句句铿锵,让观众在关注人物命运的同时, 对剧中的一连串事件陷入理性的思考而回味无穷。
这部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原创话剧,直抵每个观众的心灵。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话剧《师说》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