筅 李风玲
今年春节档的几部电影,个人感觉最好的当属《狙击手》。 尽管影院的排片很少,但它还是凭着自身的实力正在实现票房的逆袭。
电影根据抗美援朝战争“冷枪冷炮” 运动中神枪手的群体事迹改编。1952年冬至1953年初,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形成僵持,双方发起了低强度的密集狙击战, 史称“冷枪冷炮”运动。 在连长带领下的狙击五班战士枪法过人,成为敌军的心头大患,班长刘文武更是成为了敌人的重点狙击对象。 为了重创狙击五班,敌方调配了精英狙击小队,配以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并用我军的侦察兵亮亮当作诱饵, 与五班战士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惊心动魄的狙击战。
电影是综合的艺术,而文学的方面首当其冲。 因此,《狙击手》的成功无非在于三点:人物,情节,环境。 若是这三点到位了,那这部电影也就成功了。
先说人物。 电影《狙击手》塑造的是集体群像, 其中的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狙击五班班长刘文武,堪称神枪手,是敌人口中的战争死神。 在他的带领下,狙击五班个个都是神枪手,令敌人闻风丧胆。 在开局不利、因为不知道敌人的阴谋而连损三员大将的情况下,他依旧冷静果敢地指挥战斗,即便在牺牲以后,他手下的兵也仍旧是用他的战略战术,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枪手大永是这个电影的男一号,因为整个五班的八个人, 七个都牺牲了,只有他活了下来。 这个原本情感脆弱、特别爱哭的战士, 顽强地战斗到最后。歼灭最后两个美国兵的,是他;最终拿到侦察兵亮亮情报的,也是他。 一场狙击战,让他彻底地成长和坚强起来。
还有背上绑着沉重的铁板出战的胖墩, 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他咬牙前行,用铁板挡住子弹,他想把昏迷的亮亮背回来。 但狡猾的敌人先是打断了他的绳子,又打伤了他的两手,铁板倒地,他也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之下。牺牲之前,他大喊着跟自己的战友说, 他想好未出世的儿子的名字了,就叫“铁板”。
再说情节。《狙击手》的情节并不复杂,就是我军与联合国军一对一的狙击战。 但简单的故事情节里,却包含激烈的矛盾冲突。 故事一开始,敌军便以我方的侦察兵为诱饵,妄想将狙击五班团灭。 我方因为不知道敌人的阴谋,一开始就进入了敌人的伏击圈,“镗! 镗!镗! ”几发子弹过后,我方的两名战士甚至还没等让观众记住模样, 就牺牲了。此时此刻,无论狙击五班的战士,还是我们观众,愤怒的情绪瞬间爆燃,一发发愤怒的子弹也开始精准地射出,当第一名敌军被击中后,影院里有人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是我第一次在影院听见有人鼓掌,而且后面又鼓了两次)。
《狙击手》的高明和真实之处,还在于不仅表现了我方的英勇善战,关于敌方的强悍也给予了实事求是地表现。 他们装备好,有策划,并不是等闲之辈。 因此, 整个战斗的过程可谓势均力敌,双方各有伤亡,一时难分胜负。 这就让情节更加紧张, 矛盾的冲突也更加激烈。当战士王忠义为拿急救包被美军一枪爆头,当绿娃子和小徐被美军击中残存的炮弹炸死,一朵朵年轻的生命之花就这样在瞬间凋落,观众的情绪也被一步步牵动着犹如过山车般高低起伏。
最后说环境。《狙击手》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就是一块小小的不知名的阵地,整个的战斗就在这样的一个小小阵地上展开, 它没有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却有细致入微的微观体现。 白雪覆盖的大地,敌我双方的白色伪装,冷冷的兵器,淋漓的鲜血,散落的弹片,爆炸后的焦土,都凝结在这样的一个小环境里,更显其肃杀、阴冷、紧张、焦灼。 故事场景的紧凑,也最大限度地浓缩了剧情和人物,整个观影的过程,观众也处于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唯恐一个眨眼就会错过一个精彩的镜头。 看了这么多年电影,这是让我感觉影院里最安静的一次,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影院里弥漫着和战场上一样的空气。
性格鲜明的人物, 紧张激烈的情节,特定而真实的环境。 它们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狙击手》的故事,就这样干净利落地讲完,不拖泥带水,不煽情造作。 狙击五班的战士,打出的是最冷的枪,流下的是最热的血;电影《狙击手》的一众主创,没有囿于时下电影的惯用元素,演员不用明星,拍摄不用特效,拍完不搞营销, 他们打出的也是最冷的枪,收获的,却是观众最热的血。

最冷的枪,最热的血
--电影《狙击手》观后